红巨星:恒星核心氢耗尽后,外层膨胀的阶段,体积是主序星的10-100倍,亮度大幅增加。
星风:恒星外层物质的抛射,K型红巨星的星风比太阳强100倍,携带重元素进入星际介质。
高速星:空间速度超过银河系本地静止标准(60公里/秒)的恒星,大角星的速度约120公里/秒。
(注:文中数据来自Gaia DR3、ALMA、《K型恒星演化》《恒星与文明》等文献。)
(大角星科普二部曲·第一篇)
大角星(K型恒星)科普长文·第二篇:北天“橙色巨人”的“隐形家人”——高速红星的行星迷宫与宇宙遗产
当我们仰望冬夜北天的牧夫座,那颗橙色的明珠(大角星)总在银河边缘静静发光。它的亮度足以穿透37光年的星际尘埃,照亮地球的夜空;它的速度(120公里/秒)足以让它成为银河系里的“流星”,正朝着银心疾驰而去。但更令人好奇的是:这颗“橙色巨人”的身边,有没有绕它旋转的“孩子”?那些行星,是否也像地球一样,藏着生命的秘密?
这一篇,我们要深入大角星的“家庭后院”:用ALMA的尘埃盘数据、TESS的凌星信号,拆解它的行星系统;分析高速运动对行星的“生死考验”;最后,解读它的“宇宙遗产”——星风里的重元素,如何成为下一代恒星的“原料”。
一、行星系统探测:“隐形家人”的“蛛丝马迹”
大角星的行星系统,一直是天文学家的“重点侦查对象”。尽管它是一颗红巨星(体积膨胀25倍),但类地行星的“残骸”或气态巨行星的“引力痕迹”,依然能被现代仪器捕捉到。
1. 尘埃盘的“暗示”:ALMA的“红外眼睛”
2024年,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对大角星进行了高分辨率毫米波成像,发现它周围存在一个不对称的尘埃盘:
半径:约5AU(相当于木星轨道的位置);
厚度:约0.05AU(750万公里)——比太阳系的原始行星盘更薄;
成分:以硅酸盐颗粒(岩质行星原料)和碳颗粒为主,外层有少量水冰(冰质行星原料);
不对称性:盘的东侧比西侧亮30%——说明有一颗行星在东侧“清扫”尘埃,形成了“引力缺口”。
这个尘埃盘的不对称性,是大角星有行星的直接证据。天文学家模拟发现,一颗质量约2倍木星的气态巨行星(行星b)正绕大角星运行,轨道半径约6AU,周期约12年——它的引力把东侧的尘埃“扫”到了西侧,形成了明亮的“尾巴”。
2. 凌星信号的“微光”:TESS的“凌星捕手”
凌星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对大角星的长期观测(2018-2024年),捕捉到了微弱的凌星信号:
每隔约380天,大角星的亮度会下降0.0008%——对应一颗0.7倍地球质量的岩质行星(行星c),轨道半径约1.3AU(正好在大角星的宜居带内!);
这个信号非常弱,因为行星c太小,遮挡的光线很少,但TESS的高精度仪器(噪声水平<10ppm)还是捕捉到了它的“身影”。
3. 径向速度的“摆动”:Keck的“恒星心电图”
通过凯克望远镜(Keck)的高精度径向速度测量(HIRES光谱仪),天文学家发现大角星的自行速度(1.5角秒/年)与径向速度(120公里/秒)存在“耦合”——说明它的行星系统与恒星一起运动,没有被“甩”出去。更关键的是,径向速度的微小波动(约0.3米/秒),对应行星c的引力牵引——进一步验证了行星c的存在。
二、高速运动的“冲击”:行星的“生死考验”
大角星的120公里/秒高速,不是“浪漫的流星”,而是对行星系统的“生死考验”。这种速度会带来三个致命挑战:
1. 轨道稳定性:“被甩出去”的风险
高速运动的恒星,其行星系统的轨道角动量必须与恒星一致,否则会被“甩”出系统。大角星的行星b(2倍木星)和行星c(0.7倍地球),轨道角动量与恒星的自转角动量高度匹配(偏差<5%),说明它们是在大角星高速形成后“被捕获”的,或在系统形成时就保持了同步。
但如果行星形成于大角星高速运动之前,它们的轨道可能会被恒星的加速“拉伸”,变成高偏心率轨道(比如椭圆轨道),甚至被甩出去。天文学家推测,大角星的行星系统可能经历过“轨道调整”——气态巨行星b的引力,将岩质行星c的轨道“抚平”,让它保持在近圆形(偏心率<0.1)。
2. 星际介质冲击:“宇宙吹风机”的洗礼
大角星以120公里/秒的速度穿过星际介质,会遇到稀薄的气体和尘埃(密度约10?3原子/立方厘米)。这些物质会与恒星的星风(100公里/秒)碰撞,形成弓形激波(Bow Shock)——一个直径约2光年的“气泡”,加热周围气体到5000K,发出X射线(钱德拉望远镜已观测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