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马座51b (系外行星)
· 描述:系外行星研究的里程碑
· 身份:首个被发现的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属于热木星
· 关键事实:它的发现于1995年开启了系外行星研究的新时代,荣获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飞马座51b:系外行星研究的“破冰者”(第一篇)
——从“孤独地球”到“行星宇宙”的认知革命
一、人类对“他者行星”的千年追问:从神话到科学的跨越
当古埃及人将天狼星的升起与尼罗河泛滥关联,当中国先民把北斗七星奉为“天帝之车”,当伽利略用望远镜看见木星四颗卫星绕其旋转时,人类对“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世界”的追问,早已从神话想象坠入科学实证的轨道。但在1995年之前,“系外行星”(Exoplanet,即围绕太阳以外恒星运行的行星)始终是天文学中的“幽灵”——既没有直接观测证据,也没有被广泛接受的理论确证。
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行星本身的“隐形性”。行星不发光,只能反射恒星的光,其亮度比宿主恒星暗数十亿倍;更关键的是,行星与恒星的距离极近(以太阳系为例,木星与太阳的距离约7.78亿公里,若放在10秒差距外——约32.6光年——视角仅0.5角秒,相当于从地球看月球上的一颗芝麻)。因此,直接拍摄系外行星的难度,堪比在千里之外辨认一盏蜡烛旁的萤火虫。
直到20世纪下半叶,技术的进步才为系外行星探测打开缺口。天文学家发现,不必直接“看到”行星,也能通过恒星的运动或光线的变化反推行星的存在——这就是“间接探测法”的核心逻辑。其中,最具可行性的是两种方法:一是“径向速度法”(多普勒法),通过测量恒星因行星引力摆动产生的光谱频移,推断行星的质量和轨道;二是“凌日法”,通过观测行星穿过恒星表面时恒星亮度的微小下降,判断行星的大小和轨道周期。
但这些方法都需要极致的精度。以径向速度法为例,木星绕太阳运行时,太阳的径向速度变化仅为12米/秒(约为人步行速度的1/8);地球的影响更小,仅0.1米/秒——这相当于要从飓风的风声中听清一个人的耳语。因此,在1995年之前,天文学家虽尝试多年,却始终未能找到类太阳恒星行星的可靠信号。
二、飞马座51:一颗“太阳双胞胎”的异常波动
1994年,瑞士日内瓦大学的天文学家米歇尔·马约尔(Michel Mayor)站在实验室的电脑前,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光谱数据,眉头紧锁。这位研究恒星光谱数十年的教授,此时正面临一个抉择:是否要押注一个“几乎不可能”的目标——飞马座51恒星(51 Pegasi)。
(1)为什么是飞马座51?
飞马座51是一颗距离地球约50光年的G型主序星,位于飞马座的北部天区。在天文学家眼中,它是“类太阳恒星”的完美样本:质量约为太阳的1.06倍,表面温度5500K(与太阳的5778K几乎一致),光度是太阳的1.4倍,甚至年龄也与太阳相仿(约45亿年)。用马约尔的话说:“如果我们想找‘第二个太阳系’,首先要找一个‘第二个太阳’。”
选择飞马座51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安静”——相较于其他活跃的恒星(比如有强烈耀斑的M型矮星),飞马座51的光谱线更稳定,减少了噪声干扰。这让天文学家更有信心检测到微小的径向速度变化。
(2)ELODIE光谱仪:捕捉“恒星的呼吸”
为了检测飞马座51的摆动,马约尔与他的博士生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使用了日内瓦天文台的ELODIE高分辨率光谱仪。这台仪器安装在1.93米反射望远镜上,能将恒星光线分解成精细的光谱线(类似棱镜分光),并测量每条谱线的波长变化——精度高达1米/秒。
接下来的8个月里,两人每晚都守在望远镜旁。奎洛兹后来回忆:“我们会先校准光谱仪,然后用导星相机锁定飞马座51的位置,接着连续曝光40分钟收集光谱数据。之后,我们要把数据导入电脑,用自编的程序分析谱线的位移。”
起初,结果令人沮丧:光谱线的波动杂乱无章,既有恒星自身的活动(比如太阳黑子引起的亮度变化),也有地球大气层的扰动。但奎洛兹没有放弃——他开始逐点排查噪声源:先扣除恒星活动的影响(通过分析钙H、K线的强度变化,这是恒星磁活动的标志),再用多项式拟合消除地球大气层的折射效应。当他完成这些处理后,一条清晰的周期性曲线跃然纸上:飞马座51的径向速度以4.23天的周期,在+50米/秒到-50米/秒之间波动。
三、“这不可能是错的!”:飞马座51b的诞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