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ytens Star b (系外行星)
· 描述:一颗邻近的超级地球
· 身份:围绕Luytens Star运行的系外行星,位于宜居带内,距离地球约12.2光年
· 关键事实:它是已知潜在宜居行星中距离我们最近、质量最低的行星之一。
Luytens Star b:12光年外的“地球邻居”——邻近红矮星系统的宜居超级地球(第一篇)
——从“恒星邻居”到“潜在家园”的宇宙寻踪
一、为什么是“邻近恒星”?人类对“宇宙后院”的永恒执念
在浩渺的银河系中,太阳系不过是一粒悬浮在猎户臂上的“宇宙尘埃”。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Proxima Centauri),约4.2光年;其次是半人马座α星A/B(4.3光年),第三则是Luytens Star(鲁坦星)——一颗距离地球12.2光年的红矮星。对于研究系外行星的人类而言,“邻近”从来不是简单的距离数字,而是打开“宇宙家园”大门的钥匙:更近的恒星意味着更亮的光线(相对而言)、更易捕捉的行星信号,以及未来可能的“实地探测”(哪怕只是用望远镜解析大气层)。
人类对“邻近恒星”的关注,本质上是对“自身存在”的追问:我们在宇宙中是孤独的吗?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最近的“他者”在哪里?19世纪末,天文学家开始系统测量恒星的“自行运动”(天球上的位置变化)——这是恒星相对于太阳速度的直观反映。1917年,荷兰裔美国天文学家威廉·雅各布斯·鲁坦(Willem Jacob Luyten)在整理自行运动数据时,发现了一颗“跑得很快”的恒星:它的自行速度高达3.7角秒/年(意味着每100年在天球上移动约3.7度,相当于一个拳头的宽度),比当时已知的多数恒星快得多。鲁坦将这颗恒星命名为“Luytens Star”,并推测它可能是一颗“近邻”——后来的 parallax 测量(三角视差法)证实了这一点:它距离地球仅12.2光年,是除比邻星外自行最高的恒星,也是人类肉眼可见范围外(视星等9.8)最接近的恒星之一。
鲁坦星的“近邻”身份,让它从20世纪初就成为天文学家的“重点观察对象”。但直到2017年,这颗恒星的“秘密”才被彻底揭开:它拥有一颗围绕其运行的超级地球——Luytens Star b。这颗行星的发现,不仅让鲁坦星成为“拥有宜居行星的最近恒星”,更让人类第一次在“宇宙后院”找到了一颗“可能适合生命存在”的岩石行星。
二、Luytens Star:一颗“安静的红矮星”,却藏着“宜居的密码”
要理解Luytens Star b,首先得认识它的宿主恒星——鲁坦星。这是一颗M型红矮星(光谱型M3.5V),质量仅为太阳的0.26倍,半径是太阳的0.29倍,表面温度约3100K(比太阳低约27%),光度更是只有太阳的0.0017倍(相当于从地球看,它的亮度是太阳的万分之十七)。这样的恒星,在宇宙中比比皆是:银河系中约75%的恒星都是红矮星,但它们太暗了,肉眼无法看到,只能用望远镜观测。
红矮星的“小”与“冷”,决定了其行星系统的“特殊性格”:
宜居带极近:由于恒星温度低,行星需要更靠近恒星才能接收到足够的热量,维持表面液态水。鲁坦星的宜居带半长轴约为0.08-0.12天文单位(AU,1AU=1.5亿公里)——相当于水星轨道的1/3到1/2(水星轨道约0.39AU)。
潮汐锁定不可避免:行星轨道极近恒星,会受到强烈的潮汐力作用,最终一面永远对着恒星(“昼半球”),一面永远背对(“夜半球”)。就像月球对地球的潮汐锁定,只不过这里的“潮汐力”强得多。
耀斑活动频繁:红矮星的磁场更活跃,容易爆发高能耀斑——释放出的X射线和紫外线会剥离行星的大气层,摧毁可能的生命。
但鲁坦星却是一颗“异常安静”的红矮星。根据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监测,它的耀斑频率远低于比邻星(Proxima Centauri)或TRAPPIST-1:平均每年仅发生几次弱耀斑,且能量较低。这种“温和”的性格,让它成为“寻找宜居行星的理想红矮星”——毕竟,再近的宜居带,如果没有稳定的恒星环境,也无法孕育生命。
鲁坦星的“安静”,其实早有伏笔。20世纪90年代,天文学家开始用径向速度法(测量恒星因行星引力产生的光谱频移)寻找它的行星,但当时技术有限,没能检测到信号。直到2010年,ESO的HARPS光谱仪(高精度径向速度行星搜索器)投入使用——这台仪器能测量恒星光谱的微小变化,精度高达0.1米/秒(相当于从地球听清月球上的一只蚊子嗡嗡声)。正是HARPS,让鲁坦星的“行星秘密”浮出水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