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Luytens Star b的发现:1.3倍地球质量的“宜居候选者”
2017年,西班牙天体物理研究所(IAA-CSIC)的团队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在鲁坦星周围发现了一颗超级地球——Luytens Star b。论文的核心数据来自HARPS光谱仪对鲁坦星长达6年的监测:
(1)行星的基本参数
质量:1.3倍地球质量(M⊕)——这是目前已知“潜在宜居行星”中质量最低的之一(仅次于比邻星b的1.17M⊕)。
轨道周期:11.2天——意味着它的一年只有11天,恒星在它的天空中是一个巨大的红色圆盘(视直径约19角分,是太阳视直径的1/3)。
轨道半长轴:0.091AU——刚好落在鲁坦星的宜居带中间(0.08-0.12AU)。
径向速度振幅:1.2米/秒——恒星因行星引力产生的摆动速度,对应行星质量为1.3M⊕。
(2)“宜居”的初步证据
根据这些参数,天文学家计算了Luytens Star b的平衡温度(假设没有大气层的理论温度):约250K(-23℃)。这个温度并不算极端——如果行星有大气层,比如像地球这样的“薄大气层”,温室效应会将温度提升至0℃以上,足以维持液态水存在。
更关键的是,它的质量是1.3M⊕——这意味着它的密度约为5.6g/cm3(与地球的5.5g/cm3几乎一致),说明它是一颗岩石行星(而非气态巨行星)。岩石行星拥有固体表面,是生命存在的“硬件基础”;而气态巨行星(如木星)没有固体表面,无法孕育复杂生命。
(3)与比邻星b的对比:更“温和”的邻居
提到邻近的宜居行星,人们首先会想到比邻星b(Proxima Centauri b)——距离4.2光年,质量1.17M⊕,也在宜居带内。但Luytens Star b有两个显着优势:
恒星环境更稳定:比邻星的耀斑活动极其剧烈,每年会发生数百次强耀斑,释放的X射线通量是太阳的400倍,足以剥离比邻星b的大气层;而鲁坦星的耀斑活动弱得多,对行星大气层的破坏更小。
轨道更“安全”:比邻星b的轨道半长轴约0.048AU,更靠近恒星,潮汐锁定更严重,昼夜温差可能更大;而Luytens Star b的轨道稍远(0.091AU),潮汐锁定的影响可能被削弱(比如大气循环更有效)。
四、超级地球的“细节画像”:从质量到大气层的推测
Luytens Star b的质量是1.3M⊕,半径呢?根据岩石行星的密度模型(密度≈5.5g/cm3),可以估算它的半径约为1.4R⊕(地球半径)——体积是地球的2.7倍,表面积是地球的1.96倍。这意味着:
重力:表面重力约为1.3g(地球的1.3倍)——人类在那里行走会感觉稍微沉重,但不会无法适应(比如,宇航员在火星上的重力是0.38g,都能正常活动)。
陆地与海洋:如果它的组成与地球类似(铁核占30%,硅酸盐 mantle 占70%),那么它的陆地面积可能比地球大——因为体积更大,但质量只大30%,所以密度稍低,可能拥有更多的硅酸盐(构成陆地的成分)。
但最关键的还是大气层。潮汐锁定的行星,大气层会面临两个挑战:
热量分布:昼半球接收恒星的强烈辐射,温度可能高达400K(127℃),而夜半球则可能低至100K(-173℃)。如果没有大气循环,这种温差会让行星无法维持液态水。
大气剥离:恒星的耀斑活动会释放高能粒子,撞击行星大气层,导致气体分子逃逸到太空。
那么,Luytens Star b的大气层可能存在吗?天文学家用计算机模拟给出了答案:
如果行星有全球磁场(质量1.3M⊕的岩石行星,内部可能有液态铁核,产生磁场),那么磁场会偏转恒星的高能粒子,保护大气层。
如果大气层足够厚(比如像金星那样的“超级大气层”),那么大气循环会将昼半球的热量带到夜半球,平衡温差。金星的大气压力是地球的92倍,温度高达737K(464℃),但它的昼夜温差只有约10℃——这是因为大气中的硫酸云层反射了大部分阳光,同时大气循环(超级旋转)将热量均匀分布。
Luytens Star b的大气层可能没那么厚,但只要有足够的温室气体(比如二氧化碳、水蒸气),就能维持表面温度在宜居范围内。比如,假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地球的10倍(约3000ppm),那么温室效应会将平衡温度从-23℃提升至10℃——足以让液态水存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