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第一次在热木星大气层中检测到如此高浓度的重金属,”哈勃团队的负责人、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天文学家戴维·辛格(David Sing)说,“通常,热木星的大气层以氢、氦为主,但WASP-121b的金属丰度是木星的10倍以上。”
(2)JWST的“刚玉确认”
2020年,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的近红外光谱仪(NIRSpec)对WASP-121b进行了更详细的观测。这次,科学家发现了刚玉(Al?O?)的吸收线——刚玉是蓝宝石(含钛、铁杂质)和红宝石(含铬杂质)的主要成分。更关键的是,刚玉的吸收线出现在高层大气(压力约10??巴,相当于地球平流层的1/100),说明在大气层的上部,刚玉以气态或微小颗粒存在;而在背阳面的低层大气(压力约1巴,相当于地球海平面),刚玉凝结成液态滴。
“刚玉的凝结温度约为1500℃,”JWST团队的成员、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家劳拉·克雷德伯格(Laura Kreidberg)解释,“WASP-121b的背阳面温度刚好降到1500℃以下,所以刚玉蒸汽会凝结成液态,形成雨滴。”
五、“液态宝石雨”的形成:一场宇宙级的“凝结循环”
WASP-121b的“宝石雨”,本质上是重金属蒸汽的“白天蒸发-夜晚凝结”循环。我们可以用地球的“水循环”来类比,但过程更“暴烈”:
(1)白天的“蒸发”:金属变蒸汽
WASP-121b的白天,赤道地区被恒星炙烤到2500℃。此时,大气层中的铁、镁、刚玉等物质吸收恒星的辐射能,从固态或液态蒸发成气态——就像烧红的铁块会冒出“铁蒸汽”,只不过这里的“蒸汽”是金属和刚玉颗粒。
这些气态物质会随着大气环流上升,到达行星的“热层”(温度最高的层,约3000℃)。在这里,它们与恒星风中的粒子碰撞,形成“金属蒸汽云”——就像地球平流层的卷云,只不过成分是铁和刚玉。
(2)夜晚的“凝结”:蒸汽变雨滴
当行星旋转到背阳面,温度骤降到1000℃以下。此时,热层中的金属蒸汽失去了恒星的加热,迅速冷却——铁蒸汽凝结成微小的铁液滴,刚玉蒸汽凝结成刚玉液滴。这些液滴因为重力开始下落,形成“雨”。
但下落过程中,雨滴会穿过低层大气(温度仍在1200℃左右),所以保持液态——直到撞击到行星的地表。WASP-121b的地表可能是岩浆海洋(因为温度太高,岩石会融化),所以“宝石雨”会砸进岩浆,再次蒸发成蒸汽,完成循环。
“这不是‘温柔的雨’,而是‘金属蒸汽的暴雨’,”克雷德伯格说,“雨滴的温度高达1200℃,砸在地表时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就像有人在天空中撒了一把烧红的蓝宝石。”
六、与“普通热木星”的区别:为什么WASP-121b有“宝石雨”?
银河系中,热木星有很多,但像WASP-121b这样有“宝石雨”的却很少。它的独特性,源于三个关键因素:
(1)轨道距离:足够近,让金属汽化
WASP-121b的轨道距离仅0.025AU,是普通热木星(如WASP-39b,轨道0.048AU)的一半。更近的距离意味着更强的恒星辐射,足以让铁、刚玉等重金属汽化——而轨道更远的热木星,温度不够,金属无法变成蒸汽。
(2)潮汐加热:让大气层保持密度
WASP-121b的半径是木星的1.8倍,因为潮汐加热让行星膨胀。膨胀的大气层密度更高,重金属蒸汽更容易凝结——如果行星像普通热木星那样“紧凑”,大气层太稀薄,蒸汽无法聚集形成雨滴。
(3)恒星类型:F型星的“恰到好处”
WASP-121是F型星,比太阳更亮、更热,但紫外辐射强度适中。如果宿主恒星是更热的O型星,紫外辐射会剥离行星大气层;如果是更冷的K型星,辐射不够,金属无法汽化。WASP-121的“热度”刚好让大气层处于“汽化-凝结”的平衡状态。
七、科学意义:“宝石雨”背后的宇宙多样性
WASP-121b的“宝石雨”,不仅仅是“好看”——它是系外行星研究的“活教材”,让我们理解了:
(1)行星大气层的“复杂性”
地球的大气层以氮、氧为主,循环是“水-云-雨”;而WASP-121b的大气层以氢、氦为主,混杂着金属蒸汽和刚玉颗粒,循环是“金属-蒸汽-雨”。这说明,行星大气层的成分和循环,取决于宿主恒星的类型、行星的轨道距离,以及行星本身的质量——宇宙中没有“标准大气层”。
(2)“宜居”的边界:极端环境也能有“循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