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另一种可能:超新星爆发的“冲击波”
也有天文学家认为,毕宿五的离开可能与昴星团内的超新星爆发有关。年轻的星团中常有大质量恒星(>8倍太阳质量)提前爆炸,释放出的冲击波会像“宇宙鞭子”般抽打周围的恒星,将它们加速到逃逸速度。
但无论哪种原因,毕宿五的“离家出走”都改写了它的命运:离开星团后,它失去了同伴的引力束缚,独自在银河系中漂流,而它的演化速度,也因脱离了星团的“集体环境”而加快。
四、从主序星到红巨星:毕宿五的“中年危机”与膨胀之路
毕宿五的“流浪”与“膨胀”,本质上是恒星演化的必然结果。
(1)主序星阶段:蓝色的“奋斗期”
毕宿五的“青年时代”是一颗主序星(A0V型),核心的氢通过质子-质子链反应聚变成氦,释放出巨大能量。此时的它质量更大(约2倍太阳),核心压力与温度更高,聚变反应更剧烈,所以亮度更高、颜色更蓝。
主序星阶段的长度取决于质量:质量越大,消耗氢的速度越快。太阳的主序星阶段约100亿年,而毕宿五仅用了约20亿年——当核心的氢耗尽时,它的年龄仅约22亿年,比太阳早了40亿年进入“中年危机”。
(2)红巨星阶段:红色的“膨胀期”
核心氢耗尽后,毕宿五的演化进入“红巨星分支”(RGB):
核心收缩:没有氢聚变提供能量,核心在引力作用下收缩,温度升高至约1亿K,足以启动氦聚变(将氦聚变成碳);
外壳膨胀:核心收缩释放的引力能,加热了恒星的外层氢壳,使其聚变速率急剧增加,释放的能量将外壳“吹”得膨胀——半径从太阳的1倍扩张到44倍,亮度从太阳的10倍增加到150倍;
颜色变红:外壳膨胀导致表面温度下降(从K降至3900K),光谱从A型(蓝色)变为K型(橙红色),于是我们看到了今天这颗“愤怒的红眼”。
现在的毕宿五,正处于红巨星的“稳定期”——核心的氦聚变与外壳的氢聚变维持着微妙的平衡,让它像一颗“宇宙灯泡”,持续发光发热。但这种平衡不会永远持续:当核心的氦耗尽时,它会进一步膨胀成“渐近巨星分支”(AGB)恒星,最终抛出外壳,形成行星状星云,留下一颗白矮星核心。
五、流浪的“副作用”:毕宿五的“质量损失”与“孤独”
毕宿五的流浪,带来了两个关键变化:质量损失与失去伴星。
(1)恒星风:“吹”走的行星与质量
红巨星阶段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强烈的恒星风——恒星外层的大气以每秒数百公里的速度逃逸,带走大量质量。毕宿五的恒星风速度约为每秒15公里,每年损失约10??倍太阳质量(相当于每100万年损失一个地球质量)。
这种质量损失,不仅让毕宿五的亮度缓慢下降,还可能摧毁了它的行星系统:当恒星膨胀到水星轨道时(约0.39AU),行星会被恒星风剥离大气层,甚至被直接吞噬。天文学家推测,毕宿五可能曾有几颗类地行星,但如今已不复存在——要么被恒星吞噬,要么被恒星风吹得支离破碎。
(2)孤独的“独行侠”:没有伴星的晚年
截至目前,天文学家没有在毕宿五周围发现伴星——无论是行星还是恒星。这可能有两种原因:
它在昴星团时期就没有伴星,是“ solo 出生”;
它的伴星在流浪过程中被引力扰动甩出,或被恒星风摧毁。
无论哪种情况,毕宿五都是银河系中的“孤独者”——它没有同伴分享光芒,只能独自在星际空间中漂流,直到演化成白矮星。
六、观测史与文化印记:人类对“红眼”的千年凝视
毕宿五的“流浪史”,也是人类对它的观测史:
(1)古代文明的“军粮星”
在中国古代,毕宿五属于“毕宿”(二十八宿之一),象征“农具”——毕宿的星象像一把“叉子”,代表收割粮食的工具。毕宿五作为毕宿最亮的星,被称为“毕宿五”或“军粮星”,古人认为它的红色光芒预示着丰收,守护着大地的粮食。
在古希腊,毕宿五被称为“Lute Bearer”(鲁特琴手),与金牛座的“公牛”形象结合,被视为阿波罗的使者,用音乐安抚公牛。
(2)近代观测的“突破”
19世纪,天文学家通过光谱分析发现毕宿五的光谱是K型,确认它是红巨星;20世纪,Hipparcos卫星测量了它的自行,揭示了它“逃离”昴星团的秘密;21世纪,哈勃望远镜拍摄到它的高分辨率图像,发现它的表面有“星斑”(类似太阳黑子的低温区域),证明它仍有活跃的对流活动。
七、结语:毕宿五的“流浪”,是恒星的宿命,也是宇宙的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