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离子(O3?)发出绿色的光,
氮离子(N2?)发出红色的光,
硫离子(S2?)发出黄色的光。
这些颜色交织在一起,会形成一幅“宇宙油画”——比如,毕宿五的行星状星云可能是绿色的双瓣,边缘点缀着红色的丝状物,像一只振翅的“宇宙蝴蝶”。天文学家预测,这个星云的寿命约为1万年,之后会逐渐消散在星际空间。
(3)白矮星的诞生:核心的“重生”
当外壳完全抛出,毕宿五的“心脏”——碳氧白矮星——会暴露出来。它的质量约为0.6倍太阳质量(AGB阶段损失了近一半质量),半径仅1万公里(和地球相当),密度高达1吨/立方厘米(相当于把太阳压缩成地球大小)。
白矮星没有聚变反应,全靠残余热量发光:刚形成时,它的温度高达10万K,发出蓝白色的光;随着时间推移,温度会逐渐下降,从蓝白变黄,再变红,最终成为不发光的“黑矮星”。这个过程需要数百亿年,比宇宙当前年龄(138亿年)还长,所以我们可能永远看不到毕宿五变成黑矮星的那一天。
三、残留的“家族”:毕宿五的行星系统“遗骸”
毕宿五曾有过行星系统吗?第一篇提到,它可能曾有几颗类地行星,但在红巨星阶段被摧毁。如今,天文学家正通过观测碎片盘,寻找这些行星的“最后痕迹”。
(1)ALMA的发现:碎片盘的线索
2022年,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捕捉到毕宿五周围存在一个岩石碎片盘——由直径1-100微米的岩石颗粒和冰粒组成,半径约10AU(相当于土星的轨道)。这个碎片盘的形成,极有可能是毕宿五膨胀时,行星被恒星风剥离大气层,或直接被吞噬,剩余碎片在引力作用下聚集的结果。
“这个碎片盘是毕宿五‘吞噬行星’的铁证,”ALMA团队天文学家玛丽亚·冈萨雷斯(Maria Gonzalez)说,“碎片中的硅酸盐(岩石成分)和冰,可能来自被摧毁的类地行星和冰巨星。”
(2)模拟中的“化学遗产”:有机分子的暗示
2024年,剑桥大学行星科学团队用流体动力学模拟还原了毕宿五吞噬行星的过程:当行星被恒星膨胀的外层大气撕裂时,会先被拉成细长的“面条”,再被恒星风撕碎成碎片。模拟发现,碎片盘中可能存在有机分子(如甲醇、甲醛)——这些分子是生命的前体,可能形成于行星的原始海洋,或在恒星风的作用下合成。
“这并不意味着毕宿五的碎片盘中有生命,”团队负责人萨拉·罗素(Sarah Russell)解释,“但它说明,即使行星被摧毁,它们的‘化学基因’依然存在,可能成为下一代恒星系统的‘种子’。”
四、观测的前沿:用JWST和ELT“解剖”毕宿五
接下来的10年,人类将用最先进的望远镜,深入探索毕宿五的“晚年细节”:
(1)JWST的“化学指纹”:星风的成分
JWST的近红外光谱仪(NIRSpec)和中红外仪器(MIRI)正在分析毕宿五的星风成分。数据显示,星风中含有大量碳、氧、氮等重元素——这些元素是恒星内部聚变产生的,通过星风释放到星际空间,成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的“原料”。
“毕宿五的星风,是银河系化学演化的‘贡献者’,”JWST团队天文学家克里斯·埃文斯(Chris Evans)说,“它释放的碳,可能参与了地球生命的形成。”
(2)ELT的“表面特写”:星斑与对流
欧洲极大望远镜(ELT)的自适应光学系统能拍摄到毕宿五表面的高清图像——分辨率达0.01角秒(相当于从地球看月球上的一只蚂蚁)。科学家希望能解析:
星斑的动态:毕宿五的星斑比太阳大10倍,温度低1000K,它们的移动速度(约10公里/小时)反映了恒星对流活动的强度;
对流区的结构:外层大气中,热气体上升、冷气体下沉形成“对流元”,这些元带动星斑移动,像地球的洋流。
“这将是人类第一次‘看清’红巨星的对流活动,”ELT项目天文学家蒂姆·德施(Tim de Zeeuw)说,“毕宿五的表面,是研究恒星对流的‘天然实验室’。”
五、与其他红巨星的对比:毕宿五的“独特性”
银河系中红巨星众多(如参宿四、比邻星),但毕宿五的“履历”独一无二:
(1)与参宿四的区别:稳定的“流浪者”
参宿四是红超巨星(M1Ia型),质量是太阳的15倍,半径达900倍太阳半径,即将爆炸成超新星。而毕宿五是红巨星(K5III型),质量小、演化慢,且是“星团弃儿”——曾属昴星团,现独自漂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