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KELT-9来说,这颗行星的“回报”是恒星活动的加剧:行星的引力会扰动恒星的外层大气,增加耀斑爆发的频率;而恒星的强风则会反过来剥离行星的大气——这是一场“双向的毁灭”,却让KELT-9b成为了研究恒星-行星相互作用的“完美样本”。
二、KELT-9b的发现:从“亮度下降”到“极端行星”的确认
KELT-9b的发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KELT项目的“凌日信号”、Hubble望远镜的“光谱验证”与Spitzer望远镜的“温度测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不仅确认了一颗“超热木星”的存在,更首次揭示了“比恒星还热的行星”的物理特性。
2.1 凌日法:捕捉“行星穿过恒星”的瞬间
凌日法是发现系外行星的经典方法:当行星从恒星前方穿过时,会遮挡一部分恒星光线,导致亮度短暂下降。下降的幅度取决于行星的大小(半径越大,遮挡越多),周期则等于行星的公转周期。
KELT-9b的凌日信号极其明显:亮度下降约0.5%,周期1.48天——这意味着行星的半径约为恒星的1/10(太阳的1/10对应木星大小)。KELT-North的观测数据还显示,每次凌日的深度几乎一致(误差小于0.05%),说明行星的轨道非常稳定,且倾角接近90度(几乎正面朝向地球)——这对后续的径向速度测量至关重要。
2.2 Hubble与Spitzer的“接力验证”:从“存在”到“特性”
2016年,哈勃空间望远镜(HST)的广角相机3(WFC3)对KELT-9进行了紫外-近红外光谱观测,目标是确认行星的质量与大气成分。通过测量恒星光谱中“多普勒位移的微小变化”(行星引力导致的恒星摆动),HST确定了KELT-9b的质量:2.8倍木星质量(M_Jup)。结合KELT项目的半径数据(1.9倍木星半径,R_Jup),科学家计算出它的密度仅为0.4 g/cm3——约为木星密度的1/3(木星密度1.3 g/cm3)。这种低密度并非源于“膨胀的大气”,而是高温导致的热胀冷缩:行星内部的热量让物质膨胀,半径增大,密度降低。
同年,斯皮策空间望远镜(Spitzer)的红外阵列相机(IRAC)对KELT-9b进行了热辐射观测。Spitzer的灵敏度足以探测到行星昼半球与夜半球的温度差异:昼半球温度高达4300±100°C,夜半球温度约2000±500°C。这一结果震惊了学界——在此之前,人类发现的最高温行星是WASP-33b(约3200°C),而KELT-9b的温度整整高出1000°C,甚至超过了部分红矮星的表面温度。
2.3 “超热木星”的定义:KELT-9b的“分类坐标”
在KELT-9b被发现前,天文学家将“热木星”(Hot Jupiter)定义为“轨道半长轴小于0.1 AU、质量接近木星的系外行星”,其温度通常在1000-3000°C之间。KELT-9b的出现,让科学家不得不新增一个子类:超热木星(Ultra-Hot Jupiter)——温度超过3000°C、大气处于电离状态的热木星。
KELT-9b是超热木星的“极端代表”:它的温度超过了大多数红矮星(如TRAPPIST-1,表面温度约2500°C),大气中的分子无法稳定存在,甚至出现了“金属蒸汽”(如铁、钛原子)——这些都是普通热木星不具备的特征。
三、极端环境的“分子屠宰场”:KELT-9b的大气真相
KELT-9b的昼半球温度高达4300°C,这是一个“分子的末日”:在这个温度下,几乎所有复杂分子都会分解成原子,甚至电离成等离子体。科学家通过Hubble与Spitzer的观测,逐步拼凑出了这颗行星大气的“恐怖图景”。
3.1 分子分解:从H?O到H?的“化学链断裂”
在太阳系的木星大气中,水(H?O)、甲烷(CH?)、氨(NH?)等分子稳定存在,构成了云层与大气的化学基础。但在KELT-9b的昼半球,温度超过了这些分子的“解离温度”:
水分子:在3000°C以上会分解成氢原子(H)与氧原子(O);
二氧化碳:在2000°C以上分解成碳(C)与氧原子;
甲烷:在1500°C以上分解成碳与氢原子。
Hubble望远镜的宇宙起源光谱仪(COS)观测到,KELT-9b的大气中存在氢的Lyman-α吸收线(波长121.6纳米)——这是氢原子被电离的标志。更关键的是,光谱中还检测到了氧的Lyman-β吸收线(波长102.6纳米),说明氧原子也被电离成了O?离子。这些离子与恒星风中的质子(H?)相互作用,形成了“行星尾迹”——类似于彗星的尾巴,由电离气体组成,延伸至行星轨道之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