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园会展中心的大厅里,空气仿佛都带着科技的凛冽感。两侧的LED屏循环播放着石墨烯电池的测试视频:一辆新能源汽车从江城出发,连续行驶1500公里后抵达上海,充电14分钟后满血续航,仪表盘上的“1500km”字样在屏幕上格外刺眼。台下坐着的三十多位嘉宾,都是国内外车企的高管和投资机构的负责人,此刻却没人敢交头接耳,目光死死盯着屏幕,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手里的资料夹。
林凡坐在主位上,指尖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雪茄,目光扫过台下——特斯拉中国区总裁马克穿着一身黑色西装,眉头微蹙,手里的钢笔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比亚迪副总裁李柯则身体前倾,眼神里满是急切,时不时抬头看一眼屏幕上的电池参数;最角落里,国内某二线车企的董事长王海涛,正偷偷用手机给助理发消息,语气里带着慌乱:“让技术部立刻过来,必须亲眼看看这电池的性能!”
“各位,”林凡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大厅,打破了寂静,“视频里的测试数据,没有任何水分,今天现场就有三辆搭载石墨烯电池的原型车,大家可以亲自体验,续航、充电速度,随时验证。”
话音刚落,台下立刻骚动起来。马克率先站起身,快步走向会展中心外的停车场——作为特斯拉中国区的负责人,他最清楚续航和充电速度对电动车的重要性,要是凡辰资本的石墨烯电池真如视频所示,特斯拉现有的电池供应链,恐怕要彻底洗牌。
李柯也紧随其后,甚至比马克快了两步,走到一辆白色的原型车旁,拉开车门坐进驾驶座,直接启动车子:“麻烦帮我把充电桩接上,我要亲自测试充电速度!”
工作人员立刻上前,将充电桩的插头接入车身。李柯看着中控屏上的电量数字:“剩余电量20%,预估续航300公里。”当充电桩启动的瞬间,数字开始飞速跳动——25%、35%、50%……仅仅5分钟,电量就冲到了60%,预估续航达到900公里。
“这……这也太快了!”李柯的声音都带着颤抖,他从业十几年,见过最先进的快充技术,也需要30分钟才能充到80%,而眼前的石墨烯电池,5分钟就能充到60%,这简直是颠覆行业的存在!
马克也坐进了另一辆原型车,亲自驾驶着在产业园的测试道路上行驶。车子加速平稳,最高时速开到180公里时,续航里程的下降速度却异常缓慢——行驶100公里后,续航只减少了95公里,几乎没有能量损耗。
“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马克下车后,对着赶来的技术团队连连摆手,“立刻联系总部,让他们派最顶尖的电池专家过来,必须跟凡辰资本达成合作!”
其他车企的高管也纷纷上前体验,试驾的试驾,测试充电的测试充电,会展中心外的停车场瞬间变成了技术验证现场,惊叹声、讨论声此起彼伏。王海涛体验完后,脸色惨白——他的车企刚投入10亿建设锂电池生产线,要是石墨烯电池量产,他的生产线就会变成一堆废铁。
一个小时后,众人重新回到会展中心,原本傲慢的态度早已消失不见,看向林凡的眼神里满是敬畏和急切。
“林总,”李柯率先开口,语气恭敬得像是下属对上司,“比亚迪愿意以每千瓦时1200元的价格采购石墨烯电池,每年采购量不低于5GWh,另外,我们希望能和凡辰资本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推进电池的应用研发,比亚迪愿意出让合资公司30%的股份!”
每千瓦时1200元,比林凡预期的还高200元,每年5GWh的采购量,意味着仅比亚迪一家,每年就能给凡辰资本带来60亿的营收。台下的其他车企高管听到这个条件,都倒吸一口凉气——比亚迪为了拿到合作,真是下了血本!
马克也立刻跟进,语气带着几分急切:“林总,特斯拉愿意给出同样的采购价,每年采购量不低于8GWh,并且可以开放特斯拉的全球充电网络,与凡辰资本共享数据!要是凡辰资本愿意技术入股特斯拉中国,我们可以出让5%的股份!”
特斯拉的全球充电网络,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核心资源之一,马克愿意开放共享,还出让5%的股份,足以说明特斯拉对石墨烯电池的重视。
台下的王海涛急了,连忙站起身:“林总,我们公司愿意以每千瓦时1300元的价格采购,每年3GWh,还愿意将公司现有的锂电池生产线改造为石墨烯电池生产线,所有改造费用由我们承担,只求凡辰资本能优先给我们供货!”
他知道,自己的车企在规模上比不过特斯拉和比亚迪,只能用更高的价格和更优厚的条件来争取机会,否则等待他的只有破产。
林凡靠在椅背上,看着眼前争先恐后的车企高管,嘴角勾起一抹淡笑:“采购价和采购量,我们可以后续再谈,但有一个条件,所有想合作的车企,必须接受凡辰资本的技术入股——不是现金入股,而是以石墨烯电池的技术专利入股,入股比例根据合作规模而定,最低不低于5%。”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