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困境的阴影并未因一个大胆的想法而立刻消散,反而转化为一种更为具体和迫切的压力。王大锤工坊那与世隔绝的氛围被打破了,一种面向外部世界的、小心翼翼的筹备工作悄然展开。这不再仅仅是关于数据和理论的内部讨论,而是一场需要精心策划的“形象工程”和“舆论攻势”。
接下来的两周,工坊的一角变成了临时的“媒体制作中心”。王大锤找来的两位独立纪录片制作人——一位是扎着脏辫、浑身挂满金属配饰的导演阿杰,另一位是沉默寡言、但操控无人机和摄像机稳如磐石的摄影师小凯——成为了仅有的、被有限度允许进入这个核心圈子的外人。即便如此,他们也签署了严格的保密协议,并且被告知所拍摄内容仅为“概念展示”,涉及核心机密的区域(如Mark-I装置的真容、窗台上那几盆异变植物的特写)被严格禁止拍摄。
南曦、顾渊和王大锤花了大量时间,反复推敲众筹视频的脚本。这是一个极其耗费心力的过程,如同在雷区中行走。
“我们不能说信号来自宇宙,那太具体,容易引来不必要的专业审视。”南曦坚持道,“可以模糊地称为‘一种跨越文化的、结构异常复杂的自然或历史信息模式’。”
顾渊则对神话关联部分的表述字斟句酌:“避免使用‘神’或‘超自然’这类词汇。可以强调‘古代先民对特定自然现象的独特记录和编码方式’,以及‘不同文明间存在的、难以用常规文化交流解释的相似性’。”
王大锤负责将技术部分包装得既吸引人又不露底牌。“我们可以展示一些声学模拟的动画,表现古代建筑可能产生的奇妙共振,但绝不提Mark-I和生物效应。重点是‘用现代技术重新倾听古老石头的声音’。”
最终确定的脚本,更像是一部充满悬念和视觉冲击力的科学纪录片的预告片,而非一份严谨的研究计划书。它旨在激发好奇,而非提供答案。
拍摄过程同样充满了“伪装”。王大锤贡献出他工坊里那些看起来最酷炫、最具蒸汽朋克风格的非核心设备作为背景道具。南曦在阿里天文台拍摄了一些不涉及具体项目的、充满科技感的控制室和望远镜圆孔镜头。顾渊则从他浩瀚的藏书和图纸中,挑选了一些最具视觉冲击力、但又不会泄露关键信息的古老星图和符号拓片进行展示。
阿杰和小凯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他们用充满质感的镜头语言,将零散的素材编织成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从浩瀚的星空,到古老的石刻符号,再到现代实验室的精密仪器,最后定格在南曦、顾渊、王大锤三人(以“探索者”身份出镜,未用全名和具体单位)凝望远方或专注工作的剪影上,背景是低沉而富有悬念的音乐。
视频的旁白由顾渊亲自录制,他的声音沉稳、富有磁性,带着一种天然的、令人信服的学者气质:
“你是否曾仰望星空,思考过那些闪烁的光芒背后,是否隐藏着未被解读的信息?
你是否曾面对古老的遗迹和神话,疑惑于不同文明为何会讲述着结构如此相似的故事?
我们是一群独立的探索者,相信在科学与人文的交界处,存在着被忽略的线索。
我们发起‘寻声计划’,旨在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去聆听——聆听星辰可能传来的低语,聆听古老石头中封存的记忆,聆听那些跨越时空、似乎在诉说着同一段往事的文明回响。
这不是为了证明神的存在,而是为了理解我们自身,理解这个世界更深层的、可能的连接。
我们需要的,不是昂贵的设备(我们已经拥有探索的智慧和初步的工具),而是支持我们走向更远地方、进行更深入验证的资源——前往那些散落在全球的关键地点,进行实地的测量与聆听。
你的支持,不仅仅是资助一个项目,更是为人类共同的好奇心投下一票。加入我们,一起踏上这场追寻‘回响’的旅程。”
视频的结尾,是一个精心设计的众筹页面链接,以及一个象征着“连接”的、由星辰光点与古老符号线条缓缓融合而成的动画Logo。
整个视频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的科学发现,没有展示任何惊人的数据或效应,但它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神秘、宏大而又充满科学浪漫主义的氛围。
接下来是选择众筹平台。他们避开了那些专注于科技产品预售的大型平台,选择了一个以支持创意、艺术和独立研究项目着称的、相对小众但社区氛围更浓厚的国际性平台。项目名称最终定为:“Project Echo: Listening to the Whispers of Stars and Stones”(“回响计划:聆听星石低语”)。
启动资金目标被设定为一个经过反复计算的、尽可能保守的数字——五十万美元。这笔钱足以支撑团队进行首轮、涵盖美索不达米亚、昆仑山和玛雅三处关键遗址的初步实地考察,包括国际旅费、当地向导、基础设备运输和必要的“特殊访问许可”费用,以及少量用于升级最基本观测分析工具的开销。与动辄数百万美元的科研设备相比,这个数字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于三个几乎没有积蓄的独立研究者来说,已是天文数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