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解除,袁熙下令在徒河县(今锦州)休息几天,让连续急行军一千多里的将士喘口气,恢复体力。
好在只有三千多骑,徒河县勉强还能供应口粮,至于战马,直接安排人到城外放牧。
时值五月之初,野草疯长,正是牲畜吃草长膘的时候,不用浪费粮食。
袁熙也得以休息几天,让大腿上的伤口得以复原。
天气热了,布不能包得太厚,否则会有汗水浸渍伤口,不仅会刺激得生疼,还会发生感染。为了赶路,袁熙没办法。现在不用赶路了,就没必要包得那么厚,上完药后,简单的包一层布就行。
一个人的时候,他甚至可以褪下裤子,将大腿露出来。
当然,有外人在的时候不行。
除非这人是郭嘉。
答应了郭嘉以曹冲为少主的请求后,两人的关系迅速亲近。几天急行军,袁熙与郭嘉形影不离,几乎无话不谈,而且话题的范围不局限于用兵之道和曹操的故事。
两人年龄相近,有很多话题可说。
这一天,袁熙就提到了招揽关羽的想法。
他实在太需要关羽这样的将领了。
但话一出口,就被郭嘉否了。
“使君,关云长可以利用,却不能收为心腹。”
袁熙不解。“为何?”
“曹公当时,也曾想收关云长为己用,还曾派张文远去探问他的口风。”
“张文远不是吕奉先的旧部么?怎么和关云长熟悉?”
“这就要说到关云长其人的特性了。”郭嘉嘿嘿一笑,找了个舒服点的姿势,这是准备长谈的意思。“使君有兴趣细听么?”
袁熙连连点头,他可太想听了。
“关云长出身寒微,却天赋过人,可谓是文武双全。这种人通常都会恃才傲物,甚至有意表现出自己的傲气,而不是掩饰。只有如此,才能展示他的气节。”
袁熙想了想,觉得郭嘉说得有理,可谓是一针见血。
“人皆谓关云长目中无人,其实也不全对,他只是对徒有虚名的人不假辞色,对有真才实学的人,还是敬重的。比如张文远,还有徐公明。”
袁熙知道这两个名字,此刻又特意记在心里。
他记得这两人被老父亲袁绍安排到了并州刺史高干那里。袁绍这么做,是不知道这两人的实力,还是不想用?
感觉都有点说不通。
“说来也巧,这两人和关羽差不多,都出身寒微,又有过人的天赋。与关羽不同的是,他们一直没有遇到赏识他们的明主,直到遇见曹公……”
郭嘉随即简单讲述了一下张辽、徐晃在曹操麾下的战绩。
袁熙听了,更加不安。
依郭嘉所说,张辽、徐晃在官渡之战都立了不少功,袁绍应该知道他们二人才是,为何将他们全部安排到并州去?真是为了进攻关中,还是被冀州人、汝颍人把握了局面,不在这两个阵营中的人都没有立足之地?
如果是后者,那就太危险了。
“和张文远、徐公明不同,关云长读过书。”郭嘉喝了一口水,润润嗓子,笑道:“他能讽诵《春秋》。”
一看郭嘉这笑容,袁熙就知道关键来了。
“能讽诵《春秋》不是好事么?”
郭嘉摇摇头。“是不是好事,要看怎么说。使君想必也知道,《春秋》有三传,要旨各不同,互相攻讦已有百年之久,难分高下。是以学《春秋》者,与人辩论是常有的事,而且辩的都是一些微言大义,细枝末节。若无师法、家法,就算《春秋》能倒背如流,也难免为人耻笑。”
郭嘉几乎笑出声来。“关云长就是会被人耻笑的那一类。”
袁熙也笑出声来,心领神会的点点头。
身为世家子弟,他虽然儒学一般,却也清楚儒生的脾气。
都觉得自己的学问最正宗,其他人说的都不对,一见面就掐,不辩得对手哑口无言绝不罢休。
当然,更多的人是被辩得哑口无言。
毕竟有师法、家法的儒生不多,绝大部分儒生都没机会听到真正的大儒讲授。哪怕号称是某人的门生,也只是名字列在学籍上而已,可能连大儒的面都没见过。
关羽这种求学于普通儒生的武人,就更没地位了。
在真正的儒生眼里,他也就是识字而已。
“如果是普通人,也就罢了。可关云长偏偏有天赋,只是出身不好,未遇名师。所以他不仅讨厌儒生,也讨厌世家子弟。”郭嘉轻咳一声。“所以,使君想将他收为己用,是不太可能的,哪怕使君像曹公一样器重他,欣赏他。”
袁熙叹了一口气,失望之余,又有些不好意思。
但他又不得不承认,郭嘉的分析很有道理。
自己就是关羽讨厌的典型,他怎么可能真心为自己效劳呢。
出身世家,却文不成,武不就,连自己都觉得不堪。
能提得上嘴的,也就出身了。
“不过,关云长这种人,也不必收为己用。只要手段得当,一样能用其利,而不受其害。在白马斩颜良,昌黎杀公孙康,都是最理想的结果。曹公、使君都得利,刘玄德却未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