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融入的刻度尺
周一的清晨,地铁的拥挤似乎成了融入新世界的必经仪式。吴迪护着胸前的磨砂黑保温杯,再次汇入奔向CBD的人潮。这一次,脚步里少了几分初来乍到的飘忽,多了些目标明确的沉稳。
走进16楼启航科技的前台,刷了自己的门禁卡,“嘀”的一声轻响,顺畅通过。吴迪在工位拿了笔记本和笔,杯子接满水以后径直走向通知里指定的多功能会议室。推开门,里面已经稀稀拉拉坐了七八个人,男女都有,年纪看起来都和他相仿,脸上带着新人的拘谨和好奇。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等待开场的安静。吴迪扫视一圈,选了个中间靠过道的位置坐下,将笔记本和笔整齐地摆在桌面上。保温杯放在右手边,沉稳的黑色在光洁的会议桌上显得格外妥帖。
陆陆续续又进来几个人,会议室渐渐坐满。上午九点整,HR王经理准时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一位抱着厚厚一摞资料的人事专员。
“各位新同事,大家早上好!欢迎参加启航科技第XX期新员工入职培训。我是人力资源部的王莉,本周将由我和各部门的讲师,带领大家全面了解启航……”
开场白简洁明了。第一天的培训内容,正如吴迪预料的,是公司的规章制度。人事专员开始分发印刷精美的《员工手册》和《考勤休假管理办法》。王经理则结合PPT,条理清晰地讲解着:标准的上下班时间(弹性半小时)、考勤打卡规则(门禁卡关联系统)、各类请假流程(病假、事假、年假、婚丧假等)、加班申请与调休制度、着装要求、办公环境规范……信息量很大,但大多属于需要“知道”而非“深究”的范畴。
吴迪听得很认真,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关键点:请假要提前在系统申请、加班需直属领导审批、年假按司龄递增……这些是切身相关的规则。他注意到周围人的状态:有人和他一样,低头认真记录;有人则显得有些心不在焉,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无声滑动;后排一个男生甚至微微后仰,眼神有些放空。显然,对于这些略显枯燥的“条条框框”,并非所有人都如临大敌。大家心里都清楚,只要记住几个关键时间点和流程,别踩红线就行。
下午的培训依旧围绕着行政流程:财务报销规定(发票要求、系统填写)、办公用品申领、IT设备使用规范、网络安全与保密条例(重点强调了不得外泄公司信息)。吴迪依旧认真做着笔记,尤其是报销流程和保密要求,他知道这些是日后高频接触且容易出错的环节。
第二天开始,画风陡然转变。培训进入了业务部门主导的阶段。来自研发、产品、市场、销售、技术支持等核心部门的资深员工或主管轮番登场。PPT不再是大段的文字规定,而是充满了产品图片、技术架构图、市场分析数据和项目案例。
会议室的气氛明显不同了。之前略显松散的注意力瞬间集中起来。键盘敲击声、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密集了许多。每个人都竖起了耳朵,生怕漏掉关键信息。尤其是当讲师讲到与自身部门强相关的内容时,相关的新人更是全神贯注,眼神里充满了求知欲和紧迫感。
轮到设备维护部的讲师(一位技术骨干)上台时,吴迪的背脊下意识地挺得更直了。讲师详细介绍了公司主要产品的技术特点、常见的运行维护难点、客户现场的服务流程规范、以及与研发部门协作解决复杂故障的机制。吴迪的笔几乎没停过,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着关键术语、操作要点和案例中的处理思路。他不再是单纯地“听”,而是在努力理解这套更庞大、更复杂体系下的维护逻辑,与自己之前在宏远的经验进行着对比和连接。这些知识,不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条文,而是未来安身立命的“家伙事儿”。
几天高强度的培训下来,吴迪感觉大脑像被塞得满满的。白天在会议室汲取知识,晚上回到出租屋还要翻看笔记,回顾重点,或者在系统里查找相关的参考资料加深理解。虽然累,但这种有明确目标的学习,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充实。保温杯里的水消耗得很快,成了他提神醒脑的忠实伙伴。
周五下午,培训的尾声迎来了重头戏——考试。
试卷发下来,前半部分是规章制度和基础流程的客观题(选择题、判断题),后半部分则是结合各部门业务知识的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会议室里一片安静,只剩下翻动试卷和书写的声音。
吴迪深吸一口气,开始答题。前面的规章制度题对他来说没什么难度,几天下来关键点都已熟记于心。后面的业务题,他则写得格外认真。特别是涉及到设备维护的案例分析,他结合讲师的讲解和自己这几天恶补的知识,尽量条理清晰地写出处理步骤和依据。时间在笔尖下悄然流逝。交卷时,吴迪心里很平静。他不敢说答得多完美,但通过考核,应该没有问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