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科技的玻璃幕墙外,清江市的夏意渐浓。写字楼里恒温恒湿,隔绝了外界的燥热与喧嚣。吴迪坐在宽大的L形工位前,指尖敲击着键盘,屏幕上跳动着设备维保方案的参数和流程。磨砂黑的保温杯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杯口氤氲着淡淡的热气。
培训考核的“合格”邮件像一枚小小的定心符,背调那场有惊无险的风波也随着孙鹏和峰哥的“掩护”悄然平息。悬着的心彻底落回实处。接下来,只要稳稳当当地度过这为期三个月的试用期,他吴迪就能真正安安心心地坐在这窗明几净的高级写字楼里,成为一名月入过万的、名副其实的都市白领了。
这念头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穿透了工作本身的繁杂,照亮了他每天通勤的路。地铁的拥挤依旧,早高峰的推搡也还是那么让人窒息,但吴迪的心境已然不同。他不再仅仅是忍受,而是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忍耐——他知道,这份辛苦,是通往那份体面与安稳的必经之路。每一次刷卡进入这栋气派的大厦,每一次感受到中央空调送出的清凉空气,每一次在明亮安静的办公区坐下,打开那台崭新的笔记本电脑,那份月薪一万所带来的沉甸甸的踏实感,都会充盈他的胸腔,抵消掉通勤的疲惫。
日子过得充实而规律。他每天认真工作,努力完成小刘分配的任务,从熟悉合同技术附件,到参与编写简单的维护预案,再到跟着老同事去客户现场做辅助性点检。启航的设备维护涉及的都是大型、精密的工业系统,比宏远那几条生产线复杂得多,吴迪学得如饥似渴,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要点。他依旧话不多,但眼神专注,手脚勤快,遇到不懂的就查资料或者虚心请教,渐渐地在部门里也混了个脸熟。
加班是难免的。有时是客户设备突发故障需要连夜赶方案,有时是项目截止日期临近需要集体冲刺。但启航的加班,和吴迪过往经历截然不同。没有“狼性”口号,没有无偿的消耗。每次加班,直属领导小刘都会提前在系统里提交加班申请,流程清晰透明。加班到晚上九点以后,公司允许报销打车费。当吴迪第一次拿着打车发票,通过内部系统轻松完成报销申请,看到补贴款第二天就打到工资卡上时,一种前所未有的、被规则尊重的感觉油然而生。这和宏远偶尔加班只能换来峰哥一句口头上的“辛苦了”,或者“诚信机电”那种纯粹被压榨的感觉,天壤之别。
工作之余,新的“饭搭子”也自然形成了。设备部几个年纪相仿的同事,中午会约着一起去负一层的美食广场。有时是小刘,有时是旁边工位的另一个助理工程师小陈。大家边吃边聊,话题从吐槽某个难缠的客户,到分享新发现的实惠套餐,再到周末去哪玩。虽然远不如和赵磊、孙鹏在宏远小吃街那样随意热络,带着点同事间恰到好处的距离感,但这种有固定同伴、可以一起吐槽工作、分享生活片段的午餐时光,也让吴迪感到一种融入集体的暖意。他不再是孤零零一个人。
生活仿佛驶入了一条平静宽阔的航道。银行卡里,每个月准时打入的那笔逼近五位数的工资,像一股稳定的活水,冲刷着吴迪心底深处残存的对“钱紧”的焦虑。他开始有余力去规划更多。
眼看着出租屋的租期快到了。那个带独立卫生间的主卧,曾经是他从群租隔断间里挣扎出来的“胜利品”,如今却显得有些局促和不便。通勤时间太长,每天消耗在地铁上的近两个小时,让他疲惫不堪;不能做饭,顿顿外卖或楼下小馆子,开销不小也吃腻了。他想住得离公司更近些,或者至少靠近地铁站,节省通勤时间;他想有个能自己动手做饭的小厨房;他想有个像样的客厅,能放下一张沙发,而不是只能窝在床上。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就变得异常强烈。他开始利用午休和周末的时间,在租房APP上仔细筛选。目标明确:离公司近或地铁站附近,一室一厅(套一)或者小两室(套二),必须带厨房,最好有客厅。价格,自然比他现在住的城中村老小区贵上一大截。
找房的过程并不轻松。看了好几套,要么位置不合适,要么房子太旧,要么价格远超预算。就在他有些气馁时,中介带他看了一套距离公司地铁三站路、离地铁口步行五分钟的小区房。房子在五楼,没有电梯,是个标准的小套二。客厅不大,但方正明亮,带个小阳台;厨房是独立的,虽然灶台有些旧,但功能齐全;两个卧室,一大一小,都朝南;卫生间干净整洁。小区环境也还行,比之前的城中村安静、安全得多。
最关键的是,价格虽然比之前贵了近一倍,但还在他咬牙能承受的范围内。而且,小卧室可以空着,吴迪心里盘算着,等安顿下来,可以在公司内部论坛或者租房平台上找找有没有合适的室友合租,分摊一下房租压力。这个想法让他觉得可行。
几乎没有太多犹豫,吴迪签下了合同。拿到钥匙的那一刻,他摩挲着冰凉的金属齿,一种“升级换代”的切实感涌上心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