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的钥匙在掌心留下冰凉的金属触感,关上门的那一刻,隔绝了楼道里隐约的人声,一种前所未有的、带着主权意味的安静瞬间包裹了吴迪。他站在小小的客厅中央,目光扫过空荡但方正的房间,夕阳透过阳台的玻璃门,在地板上投下暖金色的光斑。没有隔断墙的阴影,没有公共区域的油烟味,只有属于他一个人的空气在缓缓流动。这感觉,比搬进来那天的兴奋更沉静,也更踏实——像是终于在一片喧嚣的汪洋里,稳稳抛下了属于自己的锚。
接下来的日子,除了朝九晚六在启航那座玻璃幕墙的巨塔里运转,吴迪所有的闲暇心思都被这个新空间填满了。工作日的夜晚和周末,他的时间被拆解成一个个包裹的轨迹。手机屏幕上,购物APP的图标被频繁点开。
“小电饭煲,1.6L,够用…下单。”
“炒锅,平底不粘的…这个看着厚实…就它了。”
“菜刀、砧板…油盐酱醋…蚝油生抽…”
“碗筷盘子…得买两套,万一…”
几乎每天下班,吴迪的共享单车车把上都晃荡着一个或大或小的快递纸箱。蹬着车穿行在初夏傍晚的微风里,晚霞染红了半边天,车轮碾过平整的柏油路,三站地铁的距离,骑起来不过二十分钟。这是他特意买的共享单车月卡省下的通勤时间,也是他为自己挣得的一点小小的、奢侈的自由。风掠过耳畔,吹散了写字楼里空调的凉气,也吹散了挤地铁时那种被裹挟的窒息感。只有遇到雨丝飘落的日子,他才收起车,从容地走进地铁站,三个站的距离,车厢里的拥挤也显得短暂而可以忍受了。
第一个真正属于新家的周末,在明亮的晨光中降临。吴迪起了个大早,带着点近乎虔诚的仪式感走进厨房。崭新的小电饭煲里,晶莹的米粒在清水中浸泡着。他系上超市买的最便宜的围裙,将新买的砧板和那把闪着冷光的菜刀冲洗干净。案板上,一颗洗净的土豆被笨拙地削去外皮,露出嫩黄的芯,再被切成粗细不一的条。冰箱里,昨晚买好的半斤五花肉片被拿出来解冻。青椒去籽,切成不太规则的块。蒜瓣在刀背下拍碎,散发出辛辣的香气。
油锅烧热,发出轻微的“滋啦”声。吴迪有些手生地倒入肉片,翻炒间,油脂的焦香立刻弥漫开来,充满了小小的厨房。他依着记忆里奶奶做饭的样子,倒入酱油、撒了点白糖,再放入土豆条和青椒块。翻炒、加水、盖上锅盖焖煮……动作带着久违的生涩,却又有种重新找回掌控的笃定。电饭煲适时地跳了闸,蒸汽顶开盖子,白米饭的甜香混着炒菜的烟火气,在小屋里交织升腾。
当一盘色泽偏深(酱油似乎放多了点)、土豆条软硬不一的青椒土豆炒肉片,和一碗冒着热气的白米饭被端上那张在旧货市场淘来的小方桌时,吴迪拉开椅子坐下,看着眼前这顿完全由自己双手炮制出的晚餐,心里涌起的满足感远胜于任何一顿精致的外卖。他拿起手机,调整角度,避开了盘子里略显凌乱的卖相,聚焦在热气腾腾的米饭和那盘带着“家”味的菜上。“咔嚓”一声,定格。
照片立刻被发到了“家”群里。
【吴迪】:“[图片] 开伙饭!奶,爷,爸,妈,看我自己做的!有锅有灶就是方便!”
信息几乎是瞬间就被引爆。
奶奶的语音带着穿透屏幕的欢喜:“哎哟喂!我的乖孙!真能干!这菜炒得油亮亮的,看着就香!比外头买的强一百倍!自己做饭好,干净!想吃啥做啥!”
爷爷的声音紧随其后,带着笑:“行!像那么回事!肉片炒得还行,就是土豆条子切得粗了点,下回再细点就更入味了!锅灶趁手不?”
妈妈发来一长串文字:“看着不错!盐别放太重,对身体不好。青椒炒软乎点好消化。自己做了好,想吃什么口味自己调。锅用完了记得擦干,别生锈了。”
爸爸言简意赅:“好。省点钱。”
妮妮的小奶音在背景里喊:“哥哥做的饭真香!”
吴迪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出的语音条和文字,嘴角咧到了耳根。他夹起一筷子卖相不佳的土豆条送进嘴里,酱油味是重了点,土豆芯还有点硬,但那股热乎劲儿,那股实实在在的、由自己掌控的烟火气,熨帖着胃,也熨帖着心。他扒了一大口米饭,就着这简单的家常菜,吃得格外香甜,比在高级餐厅里更觉得踏实饱足。
从此,只要不是加班到太晚,下班后的厨房就成了吴迪最放松的领地。共享单车轻快地载着他穿过华灯初上的街道,车轮的转动声像是回家的序曲。推开家门,换上舒适的旧T恤,围裙一系,小小的厨房便成了他治愈一天疲惫的港湾。有时是简单的番茄鸡蛋面,有时是照着APP教程学的可乐鸡翅,有时就是清炒个时令蔬菜配白饭。锅铲碰撞的叮当声,食材下锅的“滋啦”声,饭菜的香气……这些细碎的声音和味道,构成了他新生活里最温暖的底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