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像一块滚烫的烙铁,在吴迪裤兜里持续不断地嗡鸣、震动。从老小区看房回来的那个晚上开始,它就没真正消停过。几个中介仿佛在他身上装了定位器,微信消息如同密集的雨点,不分时段地砸过来。
“吴哥,考虑得咋样了?那套二楼的房子性价比真是没得说!价格空间我帮您又争取了下,还能再谈谈!”(小李,声音依旧热情似火)
“兄弟,今天看那套16楼的采光王感觉如何?错过真可惜啊!房东今天还问我有没有意向客户呢!”(另一个中介,语气带着点急迫)
“吴先生,全市房源我这边一手掌握,您有啥新想法随时吩咐!包您满意!”(又一个陌生头像,信息轰炸)
屏幕被各种热情洋溢的语音条和文字信息挤满。点开任何一条,扑面而来的都是对某套房源的溢美之词和对“上车机会稍纵即逝”的紧迫提醒。吴迪划拉着屏幕,指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烦躁。那些精心修饰的房源照片和中介天花乱坠的说辞,此刻都变得面目模糊,只剩下一个核心在眼前跳动——钱。他那点被涨薪20%点燃的兴奋,在动辄几十万的首付差面前,被迅速浇灭,只剩下一片冰凉的现实。烦躁像细小的藤蔓,缠绕上心头。他手指悬在“删除聊天记录”的选项上,这是他在启航工作后养成的习惯,一种对信息过载的本能清理。但最终,他只是烦躁地摁灭了屏幕,把手机反扣在出租屋那张旧茶几上,眼不见为净。
他需要透口气。目光落在那个磨砂黑的保温杯上,起身去厨房接了满满一杯温水。杯壁温润的触感传来,他端着杯子走到窗边。楼下小区里零星亮着灯,更远处是城市永不熄灭的霓虹光带。万家灯火,却没有一盏真正属于他。他抿了一口水,温热的水流滑过喉咙,却冲不散心底那份沉甸甸的、关于尺寸的纠结。
套三?套二?两个选项像天平的两端,在他脑海里反复倾斜。为家人预留空间的执念像一块温暖却沉重的石头,压得“套三”那一端沉沉下坠;而高昂的价格和可能牺牲的居住品质,又像冰冷的砝码,不断往“套二”那端添加分量。他无法真正割舍任何一个念头。
几天过去,消息轰炸的密度总算降低了一些。吴迪的手机安静了许多,但他心里的那杆秤却从未停止摇摆。工作间隙,当峰哥不在附近,或者大家埋头干活时,他会习惯性地、飞快地点开手机屏幕上的房产APP图标。指尖在触摸板上无声滑动,目光像扫描仪一样掠过一条条房源信息。搜索条件在“三室”与“两室”之间来回切换,如同他摇摆不定的心。
输入“三室”,跳出来的大多是那些他看过或类似的老破小,要么昏暗,要么吵闹,要么总价让他望而却步。偶尔刷到一套位置、采光尚可的,价格标签又像一盆冰水当头浇下。手指下意识地切回“两室”,筛选范围瞬间扩大不少,跳出来的房源单价和总价都显得“友好”了许多,甚至有些新一点的电梯小高层。他点开图片,看着那些紧凑但明亮的客厅,功能齐全的小厨房,朝南的卧室,心里会短暂地升起一丝“或许可以”的念头。但下一秒,那个“爷爷奶奶来了住哪里?孩子以后怎么办?”的声音又会在心底尖锐地响起,瞬间将这点微弱的火苗扑灭。屏幕的光映着他紧锁的眉头,三室与两室的切换键,成了他焦虑最直观的映射。
周五下班前,手机又震动了一下。吴迪以为又是哪个中介的例行“问候”,有些不耐烦地点开。消息来自一个备注“小陈-中介”的微信。头像是个笑容干净的年轻人。
“吴哥,晚上好!没打扰您吧?我是小陈,之前带您看过房。看您这几天没动静,想着您可能还在考虑。您要是有空,方便跟我说说您最核心的几个要求吗?比如预算范围、必须接受的硬伤(比如楼层、临街)、对学区有没有要求?我这边根据您的要求再好好筛一遍,争取周末能给您推几套真正符合您心意的!不着急,您想好了随时告诉我。” 文字后面还跟了个腼腆的笑脸表情。
这条消息在一堆急吼吼的推销中显得格外清爽。没有催促,没有诱导,只是平实地询问需求,透着一股真诚和耐心。吴迪烦躁的心绪被这温和的语气抚平了一些。他点开小陈的朋友圈,大多是房源实拍和小区环境,偶尔夹杂着几张他骑着小电驴跑盘的自拍,笑容有点青涩,像个刚入行不久的新人。吴迪想起第一次看房时,小陈虽然也热情,但话不多,讲解实在,没有小李那种油滑感。他手指在屏幕上悬停片刻,将之前收藏的几个觉得相对能接受的“两室”房源链接,一个个转发给了小陈。
【吴迪】:“小陈,你好。之前看过几套套三,要么光线太差,要么太吵,要么超预算太多。可能...还是预算有限。我发你几个我之前看的套二,觉得价格和位置还行的,你看看有没有类似的房源?或者基于这几个,帮我再找找看?要求主要还是光线好点,安静点,交通方便些。预算...尽量控制在XX万以内吧。” 他最终还是把那个代表着妥协的“套二”选项发了过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