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远皱着眉,尊严被触怒到,他瞪着董淑慎,“你说什么?”
董淑慎看着他,“要是没有梅鹤卿,你们家王爷早死了千次万次了,你还在这儿落井下石,只靠热血就能打赢吗?”
似乎是没想到董淑慎居然敢同他这么说话,张斌远半晌都没反应过来她话里的意思。
“你少在这里对梅相公不敬,若是今日上刑场的是你家儿子,我就不信你轻轻松松就能下的去这个手。”
张斌远沉默了,大家都知道他有个儿子宝贝的很,前些日子强抢民女的事情都被遮掩过去了。
左不过梅挚一贯如此,大家莫名就对他要求更严苛,坏人能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好人却容不得一丝错误。
董淑慎更加不留情面的指责他们,“口口声声说要打仗,要收复故土,却把心思都用在党争上,利用自己的名号排除异己,这就是各位的心思?”
“张大人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您是真的想救赵朗还是为了打压另一派,您比我清楚的多吧。”
其实朝廷两派相争,真正做实事的却很少。
张斌远这下被触怒了,暴跳如雷,“你!你个小小女子,竟然敢妄议朝堂大事,来呀,把她拉下去。”
“谁敢!”
*
福宁殿里。
赵铖想退缩,齐帝都说了那样的话,他心里多少有些畏惧。
这时,董淑慎让普宁县百姓写的万民书到了,派人呈给了赵铖。
他看着那一笔一画,一页一页的百姓名字,像是看到了那日在江边,抛下的一个个婴孩。
民生之艰呐。
今日,身死,不能退。
赵铖磕了一下,以头触地,有声响,“儿臣身为人臣,一心为了我朝为了父皇,今日以此身劝谏父皇,为了我大齐百姓,重新审案。”
齐帝像是第一次认识自己的这个儿子,赵铖一向没有那么坚强,甚至有些软弱,今日……这是怎么了?
“父皇,儿臣那日去了普宁县,那里灾荒严重,就在临安,平江附近,那里已经没有多少青壮年劳力,全都是些老人女人孩童。”
“儿臣实不忍看到,而这个地方正是因为赵松,因而造成今日这副样子。”
赵铖又叩首下去,“父皇,他们能争能斗,我们呢?”
“自古以来,失民心者……失天下。”
李涑斥他,“铖儿!你说什么呢?”
*
张斌远看向梅鹤卿,“梅鹤卿,你都将死之人了,有什么资格说话。”
梅鹤卿抬头看着梅挚,“梅相公,时间已经过去这么久了,下令吧。”
董淑慎攥着他的手腕,“鹤卿,不要。”
“慎儿,你同我没关系。”
董淑慎站起来,看着底下的百姓们,“乡亲们,你们真的就认为他是一个陷害忠良的人吗?”
“你们难道忘记了,临安有多少起案子是大理寺,是梅大人破的吗?”
“他的累累功绩,你们没有一个人记得吗?”
许庶是首先响应的,“我当时被冤枉入狱,若不是梅大人,早就死了。”
百姓们也有知晓事理的,“也没听说过大理寺断过什么冤假错案啊。”
“你这么一说,好像也是。”
“之前临安知府和提刑司一个多月都没有苗头的案子,最后还不是大理寺给破的。”
“哪桩案子啊。”
“啧,就是城南枯井里的那具尸体。”
“是大理寺破的?”
“对啊。”
梅鹤卿看着董淑慎的身影和她坚定的维护,信任,死又何惧啊,足够了。
张斌远怕这样煽动下去,百姓还真叫她给煽动起来了,立刻叫人维持秩序,叫梅挚快下决断。
“慎儿,听话,不要管我。”
董淑慎直直地跪在他身边,牵着他的手,“鹤卿,我今日来了,就没想过要走。”
*
齐帝来回踱步,杯子茶盏都碎了好几个,叫来吕公公问话,“鹤卿怎样了?”
吕公公刚接到消息,附耳道,“梅相公还未行刑。”
赵铖依旧跪在原地,齐帝叹了口气,手指指着他,“你想逼死朕!你就是想逼死朕!”
“你们一个两个的,哪个都比不上梅鹤卿得朕心!”
“滚,都给朕滚!”
赵铖依旧不动,问他,“父皇……”
齐帝又摔了一个杯子,“啪”地在脚边裂开,“传旨,叫他们去查。”
“给普宁县拨粮。”
“叫大理寺,戴罪立功,叫梅鹤卿去查!”
赵铖心下一喜,李涑想说什么又噎在口中,吕公公赶紧下去拟旨,生怕再过一刻就人头落地了。
“赵铖,你,你!给朕下去,下去!”
齐帝吩咐完之后坐在软榻上,胸口起伏着,怒气未消。
过了一会儿贵妃进来,“圣上,这是怎么了?”
“一个个的,都威胁朕。”
贵妃看了看李涑,两人对视了一下就分开视线,“臣告退。”
“好了,圣上为国事操劳,也该保重身体。”
齐帝牵着她的手,“要不是朕只有那一个儿子,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