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里,康熙手上还拿着本书坐在明黄的龙榻上,这是多少年来都习惯的动作。只要手上空着,就必定会拿着本书不放。
老康花了那么难得的一小会儿时间,为老四撑了把腰。
老四再不济那是他的皇子,一个包衣家的宫女子,在妃位上这么多年把自己的身份都给给忘了不成。
尤其是那句,‘都是佟家害了她的女儿’什么意思?怪朕还是怪太后,特意恩旨让皇五女就近嫁到京城,没有和她的姐姐妹妹们一样,嫁往草原和亲已经是天大的恩情了。
可惜天不假年,特意修建的公主府给她荣华富贵的生活,内务府和佟家也不敢短了她的用度,这突然病故如何能迁怒到老四身上?
想着老四躺了足足半个月才好,就气得康熙心口疼。
要不是看在乌雅氏才失了女儿有些魔怔了,真是想废了她的妃位。
可又顾忌着还有老十四,也马上出宫建府娶妻了,不能因为德妃让老十四也跟着失了颜面。
德妃一贯的温良谦恭,善解人意,事事妥帖是装出来吧。
康熙一直没怎么对老四特别上心过,毕竟儿女都有好几十个,受宠的除了太子,分到其他每个孩子身上的精力属实有限。
可再怎么忽视,老四也是自己亲封了贝勒的儿子。能力出众,品行端方,轮不到她一个后宫女子打骂教诲的。
李恬还是挺久之后,才听王德福说了德妃被罚的消息,从太监们内务府
那条线传出来的消息。
宫里的消息只要不是特别敏感,内务府也很多门路打探这些小道消息,甚至有人专门卖消息赚钱。
李恬笑了,叫你不知天高地厚,以为皇子是你生的,就能为所欲为了。
要是皇上后宫有皇后,她才真正有资格管教孩子的。
可惜没皇后在,妃位娘娘分了后宫的宫权,连已经娶妻生子的皇子贝勒,也敢打骂搓磨了!
真是把四爷的恭敬孝顺,当成是她无所顾忌的底气了。
也是惯的她!
一本法华经将近八万字,一个月之内就要抄下来,一篇错一字就废了,估计抄完手都要给抄断了。
虽然还不够解气,但皇上好歹表态了,德妃以后对四爷的行事,总会有所顾忌的。
李恬觉得这德妃娘娘,简直像是间歇性神经病一样,不牵扯上她的老十四和亲闺女,老四就是她的儿子。
只要牵扯上老十四,四爷简直就是可怜的小白菜一样。
四爷当然也知道这个消息,他比李恬知道的早多了。
皇上惩罚德妃娘娘,这么多年还是头一回。
从小到大,挨了娘娘多少打骂责罚,他自己都忘记了。
这次还以为又是众多次责罚中的一次罢了,谁知皇上竟然出手了。
虽然是给自己出了气,可是以后他们母子想维持表面的平和相处,怕也为难了。
四爷也头疼不已,自己的亲娘!
老十四听说额娘受了皇上惩罚,还冲动的跑去皇上宫外下跪求情,被康熙咆哮怒吼了一通。
“梁九功,把十四赶回去。关禁闭一个月,免得无事生非。”
康熙八月底回京,九月初,又下旨要南巡,视察黄河河工。
这次还要带上太子爷、老四和老十三一起。
李恬也是佩服老康真挺能到处跑的,今年一年就往外跑了三回了。
正月去五台山祈福,六月去塞外避暑同时接见蒙古王公,九月又带着年初一起去五台山的三位儿子南巡,阅视黄河河工。
真是佩服老康这身子骨可真是经得起折腾,古代道路可不是水泥路或者柏油路,到处都是坑洼的泥路,她年纪轻轻,有灵泉加持,长途一次都累得够呛。
老康却一年里大多时间在路上,真不是凡人,难怪能那么高寿做六十多年的皇帝。
李恬想想也没办法,皇帝老子使唤儿子,那是给他面子呢。只能感念圣恩,李恬抓紧给四爷准备着行李。
四爷这一年到头在自己院子安置的时间最长,慢慢的衣裳鞋袜大部分归置在自己院子了。
李恬指挥着玉梅和玉兰收拾着四爷外出的衣裳,鞋袜。
出去一趟,她也了解到了,男人出门鞋袜是最抛费的。在外面又不方便晾洗,脏了就换。所以光是准备秋冬的鞋袜就占地儿不小。
“这箱笼也太笨重了些”。李恬不由得嘀咕。
四爷喝着茶,看着小女人团团转给他收拾东西。“你歇一会吧,让他们收拾就好了。有下人忙活呢,你刚才嘀咕什么呢”?
李恬突发奇想到,这个时代皮子又不是多难得的东西。做成行李箱不是挺方便的,还轻便。要是再遇上雨雪天气,还省了另外用雨布垫一层。可比抬着那么厚重的箱笼方便啊。
“爷,您看这行李箱笼也太笨重了些,我想着要不就用轻薄些的竹子、木头做成箱子骨架,外面钉上一两层皮子,四角钉上些薄薄的铜铁包边。能防雨水又防磕碰,箱笼囊箧轻点儿,出门车马能省不少力气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