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祭天大典结束,李世民就自己带着随行伺候的太监宫女,和护卫安全的禁军,乘坐着龙辇回宫去了。
至于余下的满朝文武百官,和那些皇子王爷,还有其他的达官勋贵,一个个的自行离开,各自散去。
今天是新年,朝廷不办公,唐朝的官员也是要放年假的。
李承乾并没有把昨晚上李治他们谋反作乱,然后他派人抓捕叛贼的事情,在这个时候告诉这些官员大臣。
反正这事儿已经控制住了,暂时不用急了,就让他们过完假期再说吧。
他刚好要趁着这段时间,好好的考虑考虑,到底该怎么处置他的那位晋王弟弟。
像这种事情,都是影响深远的,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置,很可能会有很多延伸问题。
处置的太严苛了,比如直接弄死晋王,再把整个晋王府所有男子杀光,就像当初李建成和李元吉被他父皇处置的一样,就会被人认为是刻薄寡恩,没有一点亲情。
虽然这样才是斩草除根的正确做法,但是他并不想落个这样的名声。
但是如果不严惩他,这是更不可取的。
如果谋反作乱这样的事情都不被惩罚,整个朝堂上的秩序都会混乱不堪,以后说不定就会有更多的人进行谋反,祸乱大唐。
反正谋反作乱也不会被惩罚,那谁不愿意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所以这个口子不能开。
因此该怎么处置,需要好好的想一想,既要能警示其他人,也能落个好名声。
当然这是对他的弟弟,至于那些世家大族的人,和那些投机取巧的官员,可就没这种好运气了。
谋反作乱可是要诛九族的,不过他们这些人,诛三族就会有无辜之人被牵连了,毕竟他们谋反作乱,不见得他们的三族亲戚也都对朝廷不满。
所以对于这些世家大族的人,还有其他的参与谋逆之人,他也要好好的甄别一番。
最后他会根据所有人的罪孽,加以不同的处罚惩治,或许是诛一族,或许是杀几个参与谋逆之人,或许是杀光他们的直系亲属。
这些都要经过仔细查证,进行最后的决议。
盛昌元年四月,经过三个多月的审理,新年那场谋反案终于有了最后的处罚结果。
经过刑部、大理寺、御史台认真仔细的审理,其中还有李承乾的一些私心和孟南柯的一点建议,最后判决如下:
晋王李治,图谋不轨,谋反作乱,罪大恶极。
但念及其身为太上皇的嫡子,陛下一母同胞的亲弟弟,故特赦免其死罪。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废除晋王李治的王爵封号,贬为庶民,流放琉球。
这是李承乾要做出姿态,放他一马。
但是暗中肯定是要使用一点手段,让他早点生病不幸遇难亡故的。
其实这事儿在皇家太正常了,这就是又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
原本的历史上,当时的太子李承乾因为受伤患上足疾,不良于行,加上魏王李泰咄咄逼人,摆明了要争夺皇位,李世民宠爱李泰,态度暧昧,也可能是因为李承乾的年龄大了,对李世民的皇位有威胁。
所以最后多番压力下,李承乾反了。
但是被早有准备的李世民很快就消灭掉了,和这次李承乾消灭掉李治的手段差不多,谁知道是不是李世民故意为之。
当时李世民的处罚,就是把李承乾贬为庶民,流放黔州,这还是李世民装作悲痛不已,一心要保全他的命,和朝堂大臣争取到的结果。
可但是,当时四十三岁正值壮年的李世民,真的愿意有个二十三岁长大成人的前太子继续活着吗?
特别还是,这个儿子已经谋反了。
不过表面上,李承乾确实是活着被流放了,并且在黔州活了一年左右。
二十三四岁的年轻人,正常情况下,会不会突然间就死了?
这事儿很蹊跷,但很有可能是李世民,或者是李泰,也有可能是李治,他们三个人中的一个出手了。
李世民也得到了一个爱护儿子的好名声,太划算了。
如今大唐皇帝是李承乾,他的政治眼光和李世民比起来虽然有些稚嫩,但是也不是普通人可比的。
他同样可以为了自己的名声,放过李治,把他贬为庶民,流放到偏远之地。
但是他李治能不能活下去,那只有天知道了。
接下来是对晋王府其他人的惩罚,毕竟是谋反,不可能只处理一个人的。
废除晋王府李治所有儿孙的所有封赏,将他们全部贬为庶人。
然后把他们中一部分流放到北方贝加尔湖附近,这里的北方军团正在对更北方的斯拉夫人征战扩张,这里已经是大唐的疆域领土。
还有一部分人流放到东北方向的原来大室韦和蒙兀室韦所在的位置,这些地方大概就是大兴安岭一带,漠河附近或者更北方。
说实话,这些地方如果不是常年在这里居住,已经生活习惯了的人,很难在这里生存下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