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海郡治所番禺,海边,一群白色的海鸥来回飞翔在海面上,寻找着食物,时而高翔,时而低飞,发出“欧欧欧”的长鸣。
一名六旬多的布衣长衫老者站在礁石上,负手眺望灰茫茫的大海,思绪万千,怅然若失。
良久,他抬手整理头上布巾和被海风吹散的发髻,向空中遥拜高声喊道:“陛下,臣卢嘏追随您多年,忠心事主,夙夜匪懈,兢兢业业,非微臣不义,实是情非得已,望陛下在天之灵,莫要责怪微臣……”
话音未落,已是老泪纵横脸庞,挂满花白须髯。
他就是当年深受陈望器重的兖州司马、材官将军,镇守中原粮仓重地许昌的卢嘏。
太元十年(公元 385年)底,卢嘏的宝贝独子卢循背着他暗中偷运军粮资助其姐夫孙恩叛乱,被兖州主簿王忱发觉并遣巡视组到许昌彻查此案。
卢嘏提前得到消息后,不得已跟随儿子逃奔至东南海岛投靠孙恩。
二十多年来,随着孙恩兵败自杀,卢循被推为天师道教主,又被北府军屡屡打败,卢嘏也跟着东奔西逃,漂泊海上,惶惶如丧家之犬。
当年桓玄篡位后为稳定局势,敕封卢循为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女婿徐道覆为始兴(今广东韶关市附近)相。
江山已几经易主,如今大郑一统天下,皇帝陛下不念旧恶,保留了二人职位和待遇。
虽然武帝陈望已龙御归天,但此时天下初定,正是报效大郑的良好时机,逆子卢循在徐道覆等人的撺掇下却又要起兵叛乱了。
自己已经苦劝儿子几个时辰,现在是难得的天下归心,四海升平的时代,如果再要叛乱,恐不得民心。
但卢循听不进去,执意要进攻大郑南都建康,最后以长江天堑固守江南,与大郑隔江而治,成立自己的天师道国家。
他说,新朝廷给自己加官进爵,只是为了暂时安抚,一旦朝局稳定,北方鲜卑诸部不再生事,必会前来征讨,我们的双手可是沾满了大晋高门世族族、士绅子民的鲜血。
另外,天师道的长老们还念念不忘给孙恩及数万教众报仇雪恨,誓不肯罢休。
比卢循更加激进的天师道死忠分子徐道覆更是振振有词,我们范阳卢氏乃名门大族,难道以后就甘于沉沦在这五岭之南的蛮荒地带?如不趁太祖新逝之际起兵,那将错失大好时机,你们不起兵,我始兴郡将单独起兵攻取江州。
人微言轻,人微言轻啊,隔江而治,那是自寻死路,朝廷怎么会允许国家分裂?
此时的卢嘏已经不是当年位高权重,执掌两州粮草军械中转站的兖州司马了。
而自己的儿子也不是当年那个曾得到太祖武皇帝夸奖的风采俊逸,清秀雅静,擅长书法弈棋的儿子了。
一旦加入了天师道的人,都被洗脑成“蝉蜕登仙”的狂热分子。
这些年卢嘏亲眼目睹他们不但自己的妻儿都可以杀掉,眼里更没有父母,对自己呼来喝去,并无半点父子之情,他们认为人死后就能得道成仙。
如果当年没有跟儿子逃跑,跪伏于太祖驾前,乞求宽恕,以太祖之宽仁睿智或许能赦免自己罪责。
崔达、阳启、裴堪、皇甫奋与我一起从军,他们如今已是朝廷重臣,位列三公,他们何德何能与我相提并论?
尤其总领中书监,执掌朝政的宰辅是裴堪,他只是个修渠开河的匠人而已!
卢嘏此刻的心又飞到了谯城,那个曾经任职多年的地方,那个追随太祖龙兴凤举的繁华都城。
一时间,悔恨、懊恼、悲凉一股脑儿袭来,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一般。
正在这时,只听身后响起了一声叹息,“唉…...卢公又在海边站立许久,何故感伤啊?”
卢嘏赶忙抬起袍袖,拭了拭脸上的泪水,转身一看,是名三十多岁的白衣中年儒士。
他认得,这是出身于琅琊王氏,前大晋丹阳尹王混(本书一卷第70章有记载)之子王诞。
此人当年依附司马元显对抗桓玄,桓玄攻破建康后本欲诛杀,有桓氏族人求情改为流放广州为民。
卢循攻下广州治所番禺后,启用他为平南长史,甚为礼遇。
卢嘏轻咳一声,极力饰住哽咽声,拱手道:“王……长史,怎滴也来了海边。”
“哦,微臣连日来路过此处,都见卢公在此,本不敢打扰,但今日却有一事想跟卢公禀报一声。”王诞还礼道。
卢嘏微微错愕,心道,他找我何事?平时见他整日在卢循身边忙忙碌碌,甚少有交际,只是见面打个招呼而已的关系。
于是手抚花白胡须,眯眼问道:“王长史有何指教?”
“不敢,不敢,微臣只是替人送一封信函给卢公。”王诞微笑道。
卢嘏更加惊讶了,这些年自己已经跟所有人断了联系,形同养老混吃等死,还有人给他写信?他睁大了浑浊的三角眼问道:“哦?给我的?是谁的信函?”
王诞不疾不徐地从袖口里取出一枚纸卷,双手奉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