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红尘摧折,我心无改!”
这是温言对自己今生的总结,也是对这方天地的宣告。
破境之路,破境升格之路,由此而开。
在一众长老的瞩目之中,温言踏虚而行,一步一登天,一首道诗缓缓吟诵而出——
黄中宝,须向胆中求。
春风令人生万物,乾坤膝下与吾俦,百脉自通流。
施造化,左右火双抽。
浩浩腾腾光宇宙,苦烟烟上霭环楼,夫妇渐相谋。
……
还丹之路,不在四方上下,不在古往今来,温言踏虚而行的步伐也不是晋升的仪轨,而是她当下的心境——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随着她越走越高,胆中孕生的天一真水也在一点点蒸腾化作元炁,是所谓——天一生气,名曰中黄。
这是性命之根,其味苦。故人之胆气味亦苦,如草木之根华其味亦苦,乃知万物非生气不能生也。
停滞虚空,温言开始采摄内丹之药,闭舌下之窍,内通胆中生气至喉舌之间,微觉味苦,这正是丹气流通之兆。
至此,汞水凝结而成丹也。
如今正是初春时节,白雪未融,而天地间阳气萌动已经带来的些许的生机复苏。
温言没有特意挑选时日,但当下的时日正好是最适宜还丹一转的时日——天地生气萌之于春,万物得生气,然后能生人之得生气,藏之于胆。人能通胆之气,然后内丹成就一转之功,如四时之春也。
默立虚空,生气上行其中觉苦,阴阳太和,神居天外,温言静静体会着这种天地四海都在吾膝之下意境。
天地之间,有浩然之气塞乎寰宇;人身之中,则百脉通流万窍施张。
“这便是,降丹么……”
还丹的造化仍在反哺着温言的法体,温言保持着闭舌下两窍的行法状态,不令气泄于外。
其左边之气贯于左太阳而入脑,右边之气贯于右太阴而入脑,左右俱过脑。而入顶泥丸宫合成一处,下重楼十二环,入心经传入丹,冲开胆窍。
于是,胆中生气不绝,上行随心胆之脉,贯于舌窍,温言只觉舌中的苦味似乎更加绵重了,这正是源源不断的生气注入的降丹的缘故。
当降丹趋于圆满,温言也闭定舌窍左右之气上行,胆窍即闭,则生气袅袅,上重楼十二环,自舌下之窍而升,苦味在口腔内肆溢开来。
苦在世俗意象中多指向负面,而在还丹一转之功,却正代表了生气的流通。
许多散修之人在还丹时因这苦味而退缩,还以为自己的修行出了什么岔子,这都是不明道理,未遇明师的遗憾。
生气流通则阴阳太和,在温言此时,便是心肾交媾。
交媾者,二转之功也!
随着温言的元丹与还丹一转的降丹和合为一,一转之功,瞬息圆满,便将她的修为直接推升至二转【交媾】的境界。
这也是近古后新辟【元丹】之境的好处,以厚实的根基,直接助推了还丹九转的修行。
大多数人都能凭借元丹与降丹的相合圆满一转的功行,但如温言一般可以直入二转的,却也不多。
既然功夫已至,那便勇猛精进!
对于还丹的道理,温言早已明晰,前路的迷惘也早就扫除,突飞猛进,正在此时。
于是,又有道诗朗然而出——
玄珠降,丹窟在中宫。
九侯息调重九数,赤波或迸太阳东,心肾遂交通。
逢六变,重六息阴功。
火自海门朝帝坐,水从莲萼佐丁公,紫电透玲珑。
……
一转之初,丹降于心络中,降为一转,与元丹合而为真丹。
大多数的新晋还丹修士,在丹降之后,都有一个“重九数”的功夫。即凡遇九日,则闭息九侯为一次,至九九八十一为九次。
如此九九功成,真阳丹足,自心络流入丹田,丹藏于水府养其阴。此水府即丹田肾水也。
丹之神藏于心,以养真火。丹之转归于肾,次养真水,水火既济,阴阳大和,是为心肾交媾。
至此,虽然感觉仍可以继续推进,但温言也没有去强求,一步功成还丹二转,还可以了。
直到此时,温言才有闲来感受自己如今的状态。
还丹二转,高修法师。
此前的元丹只能算是虚丹,如今的这颗二转真丹才真正有了“真实”的意象。
也正是这颗真丹,拔擢了温言的位格,虽只是小小的抬升,到底也已经同无数的下修拉开了本质上的差距,这也是高段法师能够被称之为“高修”的原因。
凭之,可以登高矣。
还丹成就之后,带来的法力的进一步凝练暂且不说,更重要的是——丹气自成。
丹气不绝,则真丹不损,修行不坠。
这是比之法力更高级的能量,直至修行的本质,心体气神四关,皆可包罗其中。
当初,温言能以下修之身,仗【心剑】之能,斩破了虚度法师的丹气护体,这才是令其惊诧的,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太阴会盟上,她败尽群修的故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