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清晨,太阳刚刚升起,长老便带领着万民册和一众寺僧、尼姑们出发了。他们每个人都背着一大袋救兵粮果,步伐坚定地朝着朝廷钦差所在之地前行。
当钦差大人看到这些红色的果子时,不禁瞪大了眼睛。它们红得像玛瑙一般,大小如同佛珠,看起来十分诱人。钦差大人拿起一颗放入口中品尝,却发现味道又甜又酸,让人难以咽下。
就在这时,义兴长老和其他僧侣们纷纷抓起救兵粮果大口吃了起来。他们吃得狼吞虎咽,仿佛这是世间最美味的食物。钦差大人见状,心中充满了疑惑,他立刻询问身边的小和尚,这才得知泸州已经遭受灾难多年。早在三年前,这里就已经看不到五谷的影子了,而这种野果,就算是长老也规定每人每天只能吃九颗。对于寺僧们来说,今天能够饱餐一顿,已经是感激涕零了。
钦差大人被眼前的惨状深深触动,他的同情心油然而生。于是,他当场决定离开泸州。没过多久,朝廷颁布了一道圣旨:泸州地区的百姓可以免去三年的皇贡。这个好消息传遍了整个泸州,人们欢呼雀跃,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位智慧的长老和善良的钦差大人。
永洪感慨地说道:“义兴长老为民请命,免除了一场生灵涂炭的浩劫,其恩德真是无边无际啊!”听闻此事后,老百姓纷纷前来感谢他,因为他为父老乡亲们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多年之后,长老圆寂西去。老百姓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和深深敬意,特意在玉蟾山上挑选了一处风水宝地,为他修建了一座宏伟壮观的墓塔。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塔的四周筑起了坚固而精美的石栏杆,并种下了许多挺拔翠绿的松树和柏树,以此作为对这位曾经为百姓做好事的和尚的永久纪念。
从此以后,每逢农历二、六、九月份,山上都会举办盛大热闹的庙会活动。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来到塔前,怀着崇敬和感恩的心情悼念义兴长老。这种传统代代相传,年复一年,从未间断。随着时间的推移,义兴的塔墓也变得越来越宏大、越来越壮观,成为了当地一道独特而又庄严的风景线。
永洪说,后来啊,寺里其他和尚圆寂的时候,也纷纷嘱咐寺僧们,一定要把自己埋葬在义兴长老的塔墓旁边,这样就能沾上一点长老的佛光啦!而且呢,他们还要求给自己修建一座墓塔哦!这座塔的位置嘛,当然要紧靠着义兴长老那座六角塔墓才行呀!随着时间的推移,寺庙里逐渐立下了一条规矩:只要是寺里的僧人去世了,都得被埋葬在这片松林当中哟!
从那以后啊,这里的石塔变得越来越多啦!而且它们的样式也是千奇百怪,各不相同呢!有大的、小的;高的、矮的;四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边形的;甚至还有人面部形状的呢!此外,这些石塔的顶部设计也很独特哦!有的是尖顶的,有的是圆顶的,还有的是棱形的呢!至于塔身嘛,则有两层或三层的,也有三层或四层的哦!在这片郁郁葱葱的松林间,众多造型各异的石塔错落有致地矗立着,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玉蟾塔林,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啊!
五明一行人远远望去,只见玉蟾山西隅处,一座金色山峰耸立于天地之间,突兀高耸,独自秀丽。这座山峰周围环绕着古老的树木和青藤,交织缠绕,宛如一块碧绿的玉石。山壁之间,飞泉瀑布如银线般飘逸垂下,美不胜收。
山顶上有一座金鳌亭子,亭子建造得十分精巧别致。自古以来,这里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前来登高远眺,赏景揽胜,他们在此吟诗作对,相互唱和,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话。
永洪接着说道:“曾经有一天,当时被誉为‘嘉靖七子’之一的张居来到了泸州,请求侨居于此的杨升庵为他的父亲撰写一篇《墓志铭》。杨升庵欣然应允,并邀请了泸州的经学家曾岷野一同在金鳌亭中为张居来设宴接风。”。
三位才子初次相见便如同故交一般亲切,张居来酒过三巡之后感到耳朵发热、脸颊发烫。他看到玉蟾山宛如一条蛟龙横卧于此,山势雄伟壮观,占据一方天地。山中树木郁郁葱葱,泉水曲折流淌,水声淙淙作响,还有琴蛙伴随着鸣叫声,仿佛在演奏一场美妙的音乐会。这里无需刻意作诗都能成就一首好诗,即使没有心思作画也能画出一幅美丽的画卷。远远望去,山中的玉蟾寺依傍着山势而建,寺院宽敞开阔,殿宇气势恢宏,张居来不禁暗自感叹:“泸州真是一个好地方啊!”
三人在亭子里开怀畅饮,各自倾诉着内心的情感。永洪说道:“经学家曾岷野是一位有功劳却得不到赏赐的忠诚耿直之士。正德丁卯年(1507 年),他就考取了省试的第五名,第二年又考中了进士,并被授予户部江西司主事一职。他怀着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忧虑之情,冒着失去官职的风险,毅然向皇上呈递了八条奏疏,直言不讳地劝谏皇上。然而,宦官刘瑾操纵着国家政权,使得曾岷野遭受了报复和迫害。”终于被贬谪到江西建昌之后,曾岷野越想越是气愤难平,忍不住又接连痛饮了好几杯美酒。杨升庵见状连忙开口相劝:“这世间之事本就充满了波折和坎坷,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只有寄情于山水之间所带来的乐趣,才最能够陶冶情操、磨砺心志啊!你在建昌府时立有大功,但无奈权臣专横弄权,就算你提出了有利于国家兴盛的十项建议又能如何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