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开了内部的“市政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收录了近年来本市所有由政府财政投资的、大小工程的全部信息。
在供应商查询一栏,他深吸一口气,用食指,一字一顿地,敲下了那几个字:
广—源—建—材—贸—易—有—限—公—司。
他按下了回车键。
屏幕上,淡蓝色的进度条,只闪烁了不到两秒。随后,查询结果,像一张被悄然拉开的蛛网,呈现在他面前。
他的心,猛地一跳。
结果,不是一个,而是五个。
除了“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之外,“广源建材”的名字,赫然还出现在另外四个项目的供应商名单之中:
“城东新区第二小学扩建工程。”
“西山路市政排污管道改造工程。”
“滨河体育中心外墙翻新项目。”
“环城高速三号匝道加固工程。”
这几个项目,时间跨度长达两年,涉及的领域也各不相同,有教育、有市政、有体育、有交通……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属于“政府工程”的范畴。
而“广源建材”,就像一个无处不在的、却又异常低调的幽灵,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了这座城市公共建设的、不同肌理之中。
赵承平的后背,升起一丝寒意。
这不是巧合。这是一种“模式”。
他没有权限直接调阅其他部门主管的、已经归档封存的项目卷宗。他拿起了内部电话,拨给了档案科的老同事,老张。
“老张,我赵承平。麻烦你个事,帮我调几份档案,对,要全套的,从立项到验收的所有资料……急用。”他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平稳,但熟悉他的人,一定能听出那平稳之下,压抑着的、不容置疑的坚决。
第二幕:在“完美的句号”中,发现“循环的瑕疵”
档案,是第二天下午,才被小推车送过来的。整整两大箱,比他之前整理的棚改项目资料,只多不少。
接下来的两天,赵承平几乎把自己“焊”在了椅子上。
他把自己彻底埋进了那片由报告、合同、图纸和凭证构成的、枯燥的海洋里。午饭,是食堂的盒饭;晚饭,是抽屉里的泡面。办公室的灯,一连两个晚上,都亮到了深夜。
他像一个最严苛的考古学家,在层层叠叠的“历史地层”中,耐心筛查,寻找着属于同一个“文明”的、独特的“碎片”。
他的工作方法,简单而高效。他将每一个项目的监理日志、工程进度报告和财务支付记录,都单独抽了出来,与棚改项目的情况,进行横向比对。
很快,那个他已经预感到的“模式”,清晰地浮现了出来。
——在“西山路排污管道改造工程”的第十一期监理日志中,他找到了这样的记录:“因主材‘高强度复合管’供应延迟,本周进度滞后计划8%。”供应商,正是广源建材。
——在“第二小学扩建工程”的项目周会上,他看到了一份会议纪要,其中一行字,被他用红笔,重重地圈了起来:“重点协商解决3号楼水泥、钢筋供应不及时问题,确保下月主体结构封顶。”而这两项材料的供应商,依然是广源建材。
……
同样的戏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反复上演。
“广源建材”,就像一个总是习惯性“迟到”的演员,在每一出戏里,都给剧组带来了不大不小的麻烦。
然而,真正让赵承平感到“蹊跷”,甚至是不安的,是这些故事的“结局”。
他将每个项目的《竣工验收报告》,都抽了出来。
无一例外,每一份报告的结论,都是“合格”,甚至有两份,还拿到了“优良”。报告上,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到设计单位,以及最终的质监部门,所有该盖的章,一个不少,鲜红而整齐。
那些曾经因为材料供应不及时而导致的工期延误、成本超支,在这些“完美”的句号面前,仿佛从未发生过。
赵承平靠在椅背上,用手指,用力地揉着发胀的太阳穴。
他的脑海里,充满了矛盾。
一个总是掉链子的供应商,为何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中标政府工程?
那些被延误的工期,是如何在最后关头,奇迹般地被追回来的?是无休止地压缩工时,还是……在某些看不见的环节,偷工减料?
那些看似“合格”的验收报告背后,是否隐藏着被“技术性”掩盖的瑕P疵,甚至是,被“人情世故”所放过的、致命的隐患?
一个能够自我修复、自我掩盖的“问题”,往往比一个暴露在外的“问题”,要可怕百倍。
纸上,已经找不到更多的答案了。
他知道,他必须再次回到“现实”里,去突袭那个“幽灵”的、真正的老巢。
第三幕:空旷的“军火库”
这一次,他的目标,不再是随机的施工现场。他有了一个无比明确的、唯一的目的地——广源建材贸易有限公司的仓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