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这是病,得治
一个木匠偶然抬头,看到了靠在门框边的小苇,愣了两秒,突然大叫一声“鬼呀”。慌得扔掉手里的刨子,摔了出去。
惊叫声持续响起,纷纷丢下工具,向晒场外蹦跳。
见多识广的李木匠变了脸色,跑得比几个徒弟还快。
先前众人嘴里的一朵花,陡然变成了厉鬼,小苇嘴角泛起一丝冷笑,好像在说: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大头脑子不灵敏,反应也迟钝,师傅师兄已经跑到晒场边,他手里的锯子都没放下。保持着操作姿势,盯着小苇看了好几秒,淡定地挤出一句:“小苇,小苇活过来了啊。”
小苇怜悯地扫了他一眼,心里郁闷透顶。前世就因为大头这一刻的淡定,以为他胆大心细,处变不惊,由此心生好感,后来几番周折,竟然嫁给了他。没想到他只是因愚蠢而迟钝,十足的窝囊废。
后来在故土保守欺压,实在待不下去,全家只好响应号召,搬去四十里外的芦苇滩垦荒。
有了大头提醒,正迷糊的爷爷举着旱烟转过身,看了小苇两眼,表情算得上平静,脸上却不见任何喜色,沉声问:小苇,是你么?
小苇不答,目光如一把利刃,冷厉地割向爷爷,割着一贯说自己是扫把星的爷爷,似要将苍老的皮囊割成碎块。
爷爷被看得心里发毛,紧握拐杖,努力想从小凳子上站起来,终究没能站起,分明也是怕鬼的主。
小苇看小丑般默默看着,看着场地上的惊慌失措,脸上写满了鄙夷,原来这些好人也都是怕鬼的。
人影一晃,一个衣服破旧系着围裙的少妇过来,颤抖着喊了声小苇,张开脏污的双臂抱住了她,哽咽道:“醒了啊,醒了就好,好。”
是家里唯一对小苇好的大嫂,见小苇醒转,开心得不行,紧紧搂着小苇瘦小的身子,眼泪吧嗒吧嗒掉在小苇头上。
胆小怯懦的大嫂居然不怕鬼,小苇很奇怪,却什么也没说。
或者说,是大嫂没让小苇有说话的机会,就扶着她去了西边的厨房,引得在厨房忙碌的一片惊慌。其中有自己的母亲,还有一个帮忙的邻居表嫂。
大嫂毫不在意,把小苇按坐到门边小凳子上,先从灶上膛罐舀出一碗热水,再装饭盛菜。
小苇一气喝了半碗水,就着半碗红烧肉,半碗炒青菜,吃了两大碗胡萝卜饭。
对众人的问询一句不回,吃完就去了大哥的三间草房里,躺到西房间小床上,侧身朝后墙睡去。
午饭时,看热闹的逐渐散去,小苇轻轻坐起,上下左右前后打量一通,暗叹如此破旧的茅草房,想上吊都难。
一个信息迅速蔓延,说小苇死里逃生,却被烧坏了脑子,不仅傻了,还成了哑巴。
可能基于这种因素,都没对小苇的醒转表现出欣喜,甚至觉得小苇就不该醒过来,除了大嫂。
大嫂的欣喜也很隐忍,第一个认定小苇烧坏了脑子和嗓子,已经成了废人。
庄子里的人陆续来看望,却只止步于西房间的草帘门口,望一眼便退了出去。
“小苇傻了,傻子会发疯,发疯会咬人。”
听到屋外叽叽喳喳嚼舌根,声音都很大。傻子虽然很危险,但听不懂人话,谈论起来便无所顾忌。一边对小苇死里逃生表示稀奇,一边对小苇成了残废表示哀叹,口气里满满的幸灾乐祸。
“好好的一门亲,这下肯定泡汤了,还不如死了好。”
母亲语气里的遗憾溢于言表,迅速将责任推到爷爷身上:“都怪老爷子,成天说小苇赔钱货,咋就这么灵验呢。”
邻居宽慰说:“王村长家肯定要退亲,订婚礼物,还有六块钱礼金不用退,这事不算亏。”
有人抢白:“小苇要是好好的,嫁到王村长家,这么好的一门亲,叶家都跟着沾光,咋就不亏了?”
所有人肆无忌惮地争论着,王村长儿子虽说品行不端,传说已经糟蹋了好几个,但王家是这一片有头脸的人家,不会娶一个废物过门。
众人嘴里,退亲已成必然,重点在礼物和礼金要不要退,一点不退,场面上,王村长也不可能为难,但定亲钱物打了水漂肯定心有不甘,指不定会有怨气,难免会发泄到沈家头上。
庄里人明显不想沈家白得了定亲礼,阐明各种利害关系,最终形成共识,那就是,一旦王家提出退亲,多少得退还点。
“王家真要退亲,我们一毛钱都不会给。”
小苇母亲一口否决众人的提议,咬牙切齿地下了定论。
芳邻还要坚持:“如果小苇死了,不退订婚礼,谁也不会放半个屁。这事还是好好商议一下比较好。”
意思很明显,这事怪不得小苇,但小苇醒转反而让这事难办。
小苇就不该活着。
一直吵到晚饭后才散去。
大嫂轻手轻脚走到小床边,小声唤了小苇几声,小苇不答,也不动。大嫂长叹一声:“好好睡吧,不要瞎想。”
大嫂这么说,明显怀疑小苇的傻和哑是暂时的,过段时间一定会好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