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要一,地方上就要五!”
李景隆开口道,“越是穷的地方,要的越多。因为要不上来,当官的就没办法升官。而且不多要,欠的窟窿越来越大!”
“中枢那些赤佬,就不懂这个道理!”
李至刚瞪眼赞同,而后又是叹气,“除了粮税之外,太仆寺卿还让我这边,施行马政。册那,老百姓饭都没得吃,还养马!”
李景隆一笑,不予理会。
他知道李至刚的意思,在甘州这边借了粮食之后,还想再借马。所以他干脆装糊涂,不接口不搭话。
而这时,李至刚忽压低声音,“我这次巡查发现,各地州府有不少百姓烧香拜佛....”
突然,李景隆手一抖,心中所想脱口而出,“白莲教?”
“对!”
~
白莲教这玩意,绝对是心头大患。
尤其在这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时代,尤其是陕甘地区汉胡杂居,民风彪悍之地。
皇恩浩荡,照不到三不管的穷乡僻壤。
官吏凶穷极恶,大户贪婪成性。多年的赋税还有劳役,让百姓早已心生不满,就差一点星星之火,而后直接燎原。
而白莲教,在那些穷乡僻壤就是那股熄灭不了的星星之火。
所谓农民起义,参与的可不都是农民。而农民一旦放下了锄头,拿起了屠刀,那种破坏可是无穷无尽的。
“自然有!”
李至刚正色道,“按察司那边也都有消息,据说有的州县的官吏,干脆就是香头。”说着,他顿了顿,“都抓了好几个了!”
砰!
突然,李景隆一拍桌子,“糊涂!”
李至刚愕然之中,就听李景隆继续说道,“既然知道,为何不斩草除根?”
“这种事,向来是有杀错没放过....”
“本就是灾年之后,还有欠税关人,官府催缴甚急,百姓需要出劳役的时候。这时候只要有人蛊惑人心,就能铸成大错!”
李至刚先是一怔,而后涨红了脸。
“你当我不想抓?我拿什么抓?我是布政使,可卫所的官兵听我的吗?”
“还有,你也说是春耕之季,我敢这个时候抓人吗?”
“万一挑起民乱,我几个脑袋够砍!”
就这时,外边突然一阵脚步,噔噔噔的传来。
而后就见李老歪罕见的失态的大步进来,“公爷,军报!”
李景隆噌的起身,“哪的?”
“羌人和尚田九成,沔县书办高福星等人,裹挟汉羌三千多人,攻破县城。”
“你?”
李景隆对着李至刚怒目而视。
而李老歪的话还没完,又道,“而后乱民裹挟过万,又有番人投奔其中沿江北上,攻破略阳。县令及教谕官员人等,殉国而亡。”
“汉中卫如何?”
李景隆快步奔到地图下,全神戒备。
汉中人口稠密,乃是西安的门户。一旦有失,可不就不是几千人造反的事了。
“他们没攻汉中,而是....去了巩昌徽州!”
“呃?”李景隆转头,冷笑道,“哈哈,来甘肃了?”
说着,他皱眉道,“马上命巩昌卫,派兵至徽州....”
“徽州...!”
李老歪低声道,“破了!学正知州全部殉国。田九成也在贼众的拥护之下,称皇帝位,国号大汉,年号龙凤!”
哐当!
却是边上的李至刚,直接被吓得从椅子上栽倒,目瞪口呆汗流浃背。
对他们当官的来说,老百姓活不下去造反,不是什么大事。大不了就杀呗!至于说波及无辜,官兵过后寸草不生,那不但不是他们要担忧的事,反而是他们立功受赏的机遇。
可...乱民称帝建国,对他们而言,是要被诛九族的呀!
“阳平关还在吗?”李景隆再次问道。
李老歪摇头,“官兵...一触即溃!”
没了阳平关,汉中门户大开。官军若想进入徽州等地追绞乱民,必须要经过阳平关。一旦给了这些乱民喘息的时机,让他们裹挟的青壮越来越多,那朝廷的麻烦就越来越大。
“公爷...”
李至刚突然大喊道,“速速发兵吧,您可是陕西都司....”
“我只有统兵权,没有圣旨,如何能调兵?”
李景隆厉声道,“这可不是我调几千人的事儿,如此民乱,已攻下一关两县。不动用数万大军,如何剿灭?”
“那就....马上请秦王和肃王千岁.....”李至刚又喊道,“一块商议!”
李景隆转头,看着墙上的地图,心中也在问自己,“是等朝廷的圣旨,还是.....直接调兵呢?”
他的本心告诉他,必须快刀斩乱麻。不然乱民就像是滚雪球一样,尤其是如今田九成等人作乱的地方,可是陕甘蜀三地交界处。汉胡羌蛮,各族杂居之地,更是三不管的地方,使得乱民可以来去自由。
但他内心深处,还有另一个声音。
“让他乱....你慢慢收拾残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