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用信号弹通知我们;何晨光,你转移到东侧的高地,那里视野更开阔,既能覆盖整个营地,又能监视山谷出口的动向。”
“明白!” 队员们齐声回应,声音虽然低沉,却透着坚定的决心。
蒋小鱼迅速收拾好微型相机和通讯设备,将信号干扰器调整到 “低功耗” 模式,既能保持干扰效果,又能延长电池寿命。“队长,我们会注意隐蔽,每十分钟向你汇报一次情况。” 蒋小鱼一边说,一边将备用电池塞进战术背囊 —— 在复杂地形中行动,充足的电力是保证通讯畅通的关键。
展大鹏则检查了腰间的匕首和腿上的防滑鞋套,又从背包里拿出一把军用铲 —— 如果遇到需要挖掘或开辟道路的情况,军铲能派上大用场。“队长,我们会避开敌军的暗哨,从补给点后方的沼泽地绕过去,那里植被茂密,不容易被发现。” 展大鹏的语气充满自信,他对复杂地形的适应能力在小队里是最强的。
两人沿着山丘背面,小心翼翼地向右侧移动。蒋小鱼负责观察前方动静,展大鹏则垫后,清除他们留下的痕迹 —— 用树枝扫去脚印,将碰断的藤蔓恢复原状,确保不会给敌军留下任何追踪线索。沼泽地的淤泥没过脚踝,每走一步都要格外小心,防止陷入其中。蒋小鱼的通讯背包偶尔会蹭到旁边的芦苇,发出 “沙沙” 的细微声响,他立即停下脚步,确认周围没有异常后才继续前进。
张冲留在原地,将轻量化机枪重新固定在岩石之间,枪口对准补给点的入口。他从战术背囊里拿出一块压缩饼干,快速塞进嘴里 —— 从凌晨出发到现在,他还没吃过东西,饥饿感已经开始影响注意力。饼干的碎屑掉在胸前的战术 vest 上,他随手拂去,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营地的方向。“一定要守住这里,不能让队员们分心。” 张冲在心里默默给自己打气,手指紧紧扣着机枪的握把,肌肉保持着随时可以射击的紧张状态。
何晨光则收拾好伪装网,背着狙击步枪向东侧高地移动。
林泰趴在山丘顶部的灌木丛中,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进衣领里 —— 正午的气温逐渐升高,作战服贴在背上又闷又热,却丝毫不敢放松警惕。他调整望远镜焦距,目光扫过补给点内的每一个角落,营地的活动节奏明显放缓,大多数士兵都聚集在临时搭建的食堂帐篷附近,手里端着不锈钢饭盒,一边吃饭一边闲聊,原本紧绷的氛围松弛了不少。
“看来是到休息时间了。” 林泰心里默默判断,目光落在营地入口的哨兵身上。两名哨兵正靠在铁丝网旁的木桩上,其中一人拿出香烟点燃,递给同伴一支,两人一边抽烟一边说笑,时不时还会对着路过的士兵调侃几句,手里的步枪随意地斜挎在肩上,枪托垂在地面,完全没有了清晨时的警惕。林泰的手指在战术地图上快速标注:“正午 12 点 - 13 点为敌军休息时间,哨兵换岗间隙松懈,警戒力度下降。” 这个细节让他眼前一亮 —— 如果后续需要潜入营地,这个时间段无疑是最佳时机。
12 点 30 分,哨兵开始换岗。交班的两名哨兵将步枪交给接班的士兵,简单交代了几句便匆匆走向食堂,接班的哨兵则显得有些慵懒,慢悠悠地走到哨位上,甚至没有仔细检查周围的环境,就靠在木桩上继续闲聊。林泰注意到,换岗过程只用了不到两分钟,而且没有交接记录、没有装备检查,流程极其随意。“‘毒蝎’组织虽然装备精良,但纪律性远不如正规军队,这是他们的弱点。” 林泰在心里暗暗记下,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望远镜的镜筒,脑海里开始构思潜入方案:利用正午休息时间,避开松懈的哨兵,从营地后方的隐蔽处进入,寻找地下设施入口。
右侧的张冲也注意到了哨兵的松懈,他悄悄调整机枪位置,将枪口从营地入口转向食堂帐篷附近 —— 那里士兵密集,一旦发生冲突,压制食堂区域能有效阻止敌军增援。“队长,敌军纪律性太差,休息时间完全没有警戒意识,我们要是想动手,现在是最好的机会。” 张冲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手指搭在机枪扳机上,眼神里闪过一丝跃跃欲试。林泰轻轻摇头:“现在还不是时候,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侦察,不是强攻,贸然行动会打草惊蛇。” 张冲虽然有些遗憾,但还是点点头,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警戒上。
下午 1 点 40 分,一阵引擎轰鸣声从山谷入口方向传来。林泰立即调整望远镜,看到一辆重型卡车正缓缓驶入营地 —— 卡车车身比普通军用卡车更长,轮胎上沾满了泥泞,显然是长途跋涉而来;车厢两侧加装了钢板防护,车顶还架着一挺重机枪,由一名士兵操控,警惕地扫视着四周。与清晨的吉普车不同,这辆卡车显得格外笨重,行驶时车轮压过地面的 “咯吱” 声在山谷中格外清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