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泰的声音压得极低,每个字都清晰地传入蒋小鱼耳中。蒋小鱼立刻从内袋取出加密对讲机,指尖在按键上快速敲击 —— 他们使用的是 “跳频加密通讯”,每秒更换三次频率,敌军的信号监测设备根本无法捕捉。“猎豹小队呼叫雄鹰,猎豹小队呼叫雄鹰,” 蒋小鱼的声音平稳无波,“目标区域出现将级军官,坐标北纬 XX 度 XX 分,东经 XX 度 XX 分,请求指示下一步行动。”
对讲机里传来一阵轻微的电流声,片刻后,指挥部的回复传来:“雄鹰收到,继续监视,记录军官动向及随行人员特征,暂不采取攻击行动,等待后续指令。” 林泰松了口气,他刚才甚至做好了 “若被发现,立即突围” 的准备 —— 以他们小队的兵力,想要拿下一名少将和六名精锐护卫,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
此时,后方高地上的何晨光已将狙击镜对准了那名少将的胸口。十字准星稳稳地落在对方心脏位置,他甚至能通过镜片看到军官衣领处细微的褶皱。何晨光的呼吸放得极缓,指尖搭在扳机上,却没有丝毫用力 —— 他清楚地知道,没有指挥部的命令,哪怕目标近在咫尺,也绝不能开枪。左腿的伤口隐隐作痛,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滴在狙击枪的枪身上,他却浑然不觉,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只要命令下达,0.5 秒内就能命中目标,哪怕他穿着防弹衣,7.62 毫米穿甲弹也能击穿。”
他悄悄调整了一下姿势,让狙击枪的枪托更贴合肩窝 —— 这个姿势他已练过无数次,哪怕潜伏数小时,也能保持稳定。目光扫过那六名护卫,何晨光快速记下他们的站位:两人在少将左侧,两人在右侧,还有两人在后方形成扇形防御,每个人的枪口都对着不同方向,没有任何射击死角。“都是精锐,” 何晨光在心里评价,“反应速度至少在 0.3 秒以内,一旦开枪,必须先解决左侧两名护卫,否则他们会立刻形成交叉火力。”
指挥中心前,那名少将正与基地指挥官交谈着什么。林泰通过望远镜看到,少将的手指不时指向基地西侧的方向,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在询问地下设施的情况;基地指挥官则不停点头,双手比划着,像是在汇报工程进度。偶尔有风吹过,将零星的话语传入潜伏点 ——“…… 物资储备…… 通讯覆盖…… 三天后……” 虽然听不完整,但林泰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关键信息:“三天后” 很可能是某个行动的时间节点,而 “物资储备” 和 “通讯覆盖”,则进一步印证了这个基地是 “后勤枢纽 + 通讯中心” 的双重定位。
约莫十分钟后,少将在基地指挥官的陪同下,转身走向指挥中心大楼。那六名护卫呈 “菱形阵型” 跟在两侧,每走三步就会有人回头观察后方,警惕性丝毫没有放松。当众人走进大楼时,林泰注意到一个细节:基地指挥官进门时,特意放慢脚步,让少将走在前面,自己则落后半个身位,连开门的动作都由护卫代劳 —— 这种近乎谦卑的态度,更让他确定,这名少将在敌军内部的地位极高,很可能直接负责三角洲地区的所有军事行动。
大楼门关闭的瞬间,基地里的紧张氛围似乎缓和了一些。巡逻队的步伐放慢了些,哨兵也不再像刚才那样紧绷,但林泰很快发现,这种 “缓和” 只是表面现象:了望塔上的探照灯依旧保持着高频扫描,正门的重机枪始终对着山道方向,甚至有两名护卫站在大楼门口,手始终放在腰间的枪套上,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周围。“警戒根本没撤,只是换了种方式。” 林泰冷笑一声,在心里分析,“他们在刻意营造‘常态’,避免引起外界注意,但实际上,整个基地还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这反而说明,少将的访问绝不是‘例行视察’,而是有重要的秘密任务。”
日头爬到天空正中,阳光透过灌木丛的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林泰抬手看了眼手腕上的战术手表 —— 时针刚过十二点,基地里原本密集的脚步声和车辆引擎声,果然如预期般渐渐稀疏。他将望远镜对准基地营房区,只见穿着迷彩服的士兵们正排着松散的队伍,朝着食堂方向走去,有人手里还攥着军用水壶,偶尔传来几句说笑,紧绷的气氛终于有了片刻松弛。
“终于到饭点了。” 林泰低声自语,指尖轻轻揉了揉发酸的眼眶 —— 从凌晨潜伏到现在,他的目光几乎没离开过望远镜,眼底早已布满红血丝。但他没有放松警惕,镜头依旧扫过基地的各个角落:正门的两名哨兵换了站姿,其中一人靠在掩体上,从口袋里摸出压缩饼干,小口啃着,另一个则端着步枪,目光却不如上午那般锐利,偶尔会看向食堂的方向;了望塔上的士兵也换了班,新上来的人手里提着一个保温桶,显然是带了午饭上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