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月如钩,温柔打着手电筒穿过齐腰深的荒草。
赵家老屋的轮廓在夜色中坍缩成鬼魅般的剪影,门楣上褪色的“五好家庭”奖状被夜风掀起一角,露出后面密密麻麻的霉斑。
“就是这儿。”村支书老杨缩了缩脖子,“赵家老三的新坟还在后山没迁,说是怕冲了风水。”
和菁的皮鞋碾过碎瓦砾,忽然踢到半截铅笔头。她蹲下身,指尖摩挲着铅笔上模糊的“民”字——那是赵新民小学时用烧红的铁丝刻的。
月光透过破窗棂,照见土墙上斑驳的涂鸦:歪斜的拖拉机、断裂的彩虹,还有无数个用粉笔重复描摹的“逃”字。
“杨叔,您说他八岁直接跳级上二年级?”温柔戴上橡胶手套,从老杨递来的搪瓷缸边缘提取DNA样本。
“可不!”老杨吐了口烟,“那娃鬼精得很,蹲田埂上看人下棋,三天就能把整本棋谱背下来。可惜啊……”
烟头红光忽明忽暗,“那年他爹喝农药,全村人都看见他抱着课本在抢救室门口算方程,铅笔尖把指头戳得全是血窟窿。”
邢州远郊,老矿区。
防爆无人机掠过锈蚀的矿道,热成像屏幕突然炸开一团橙红。
李睿按住耳麦:“C区3号竖井,体温37.2度,移动速度每秒1.3米!”
特警的战术手电刺破黑暗,光束扫过矿壁上的粉笔字——“2005.4.12”。李睿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想起这是他高中时作文比赛得奖的日子。
和菁在老屋的箱子里翻出泛黄的作文本。稚嫩的笔迹刺痛她的眼睛:“今天爹又被欺负了,因为哥的孩子摘了油菜花。我把画好的油菜花撕了,原来美丽的东西会害人。”
三十公里外的邢州殡仪馆骨灰寄存处,赵新民正用美工刀撬开317号格位。他颤抖着捧出父母的骨灰盒,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
“假的……都是假的!”铁锤砸碎大理石碑的闷响在停尸间回荡。
温柔在床底拖出个铁皮盒,里面塞满发霉的素描:被绞死的麻雀、裂开的南瓜、还有无数张没有面孔的人像。最底下压着好几张成绩单,语文98分,评语栏里写着:“该生常独坐角落画画,建议多参加集体活动。”
老杨解释道:“赵新民家里穷,受到村里人的歧视,使他倍感屈辱。所以他从小就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游离于人群以外,养成了孤僻、内向、不爱说话的性格。”
“他到8岁才开始上学,但他的个子并不高,在学校里,他怕别人欺负他,轻易不敢和同学说话,一到学校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书,下课后除去上厕所也不出来玩。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屋里画画,画啥像啥。”
在老杨的眼里,幼年的赵新民懂事、勤快,老实得很,是个好孩子。他不跟别的小孩玩耍,一个人默默地玩,从不和别人多说一句话,也从不惹是生非。
同一时刻,邢州货运站监控拍到一个佝偻身影。他对着监控镜头咧开嘴,露出缺了门牙的黑洞。然后骑着偷来的自行车,朝着祝福街道李家村骑去。
天快亮时,他看到李胜利家院子里停着一辆拖拉机,便认定了作案目标。看了看表,还不到9点,他躺在玉米地的垄沟里睡了一觉,醒来一看,夜里11点多钟。
他把皮鞋脱掉,换上40码白色运动鞋,腋下夹着那双44码布鞋——将44码布鞋套到40码运动鞋外面——大鞋套小鞋,也是故意给警察制造一种假象。
赵新民来到李胜利家的街门口,把门下面的木板挪开,从门洞里钻了进去。
暴雨倾盆而下,赵新民提起裤子,看着床上的小女孩,没有一丝怜悯。他的目光透过天窗,望向父亲喝农药的那个夏夜。
远处警笛轰鸣,车灯刺破雨幕。
这个困在童年废墟里的男人终于笑了,“你们终于来了,但,还是晚了一步。”
温柔看着老屋的陈设,内心比较沉重,说道:“杨书记,既然赵新民的双亲都已经去世,那麻烦你带我们去找他的兄弟姐妹吧。”
老杨点了点头,“他大哥出去打工了,不在家,我带你们去找他二哥吧。”
一边走,老杨一边说道:“赵新民刚刚考上高中那年,他的哥哥需要盖房,村里就给划了一片宅基地。可盖房刚刚开始起步,村里一家势力较大的人家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也要在这块地方盖房。”
“赵新民的哥哥当然不让,两家为此打起了官司。经多次找村委会干部调解,最终仍不了了之。后来,对方见不能强占这块地方,为了不让他哥哥盖成房子,硬是在这块地上挖了个大坑,从那以后,赵新民就老念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儿太不讲理了’。”
堂屋里,霉味混着香烛的残烟在光束中浮沉。
温柔蹲在条凳前,医用冷藏箱在泥地上投出菱形的影。赵新民二哥蜷在褪色的太师椅里,皲裂的手掌死死扣住扶手,仿佛要把自己钉进这具见证过家族兴衰的老木头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