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经异象
信众们依次上前领取经卷,当经卷触碰到他们的手掌时,竟各自发出不同的微光:虔诚的老者手中,经卷泛起温暖的橙光;心怀执念的陈铁牛手中,经卷闪过金光后又归于平静;张恪接过经卷时,书页上的文字突然如活物般游动,在他掌心写出“正心”二字。
“此经非纸墨所成,乃三教心血所凝。”昙摩大师的声音响起,“佛家经卷,可破烦恼障;道家经卷,可通天地气;儒家经卷,可明人间理。然三经合一,唯有一心——心正则经灵,心善则效显。”玄玑子接着道:“夜深人静时,持经默诵,自会有感。”周明礼则补充:“不必拘泥文字,但求无愧本心。”
(三)夜显神异
戌时初,信州城已陷入暮色,灵山脚下的民居中,一盏盏油灯次第亮起。老妇人坐在土炕上,小心翼翼地展开经卷,孙女早已睡熟,她盯着《心经》的文字,虽然不识字,却见那些金色小字竟自动排列成图画:莲花在纸面绽放,观音菩萨手持净瓶洒水,落在她孙女的额头上,化作光点渗入皮肤。“菩萨保佑……”她喃喃自语,忽然觉得孙女滚烫的额头凉了下来。
陈铁牛回到家,妻子正咳嗽着坐在床边,见他捧回经卷,勉强笑道:“花了钱吧?”他摇头:“没,是大德们免费发的。”展开经卷,《道德经》的银色文字突然流动,化作一股清泉般的气息,飘向妻子。妻子一愣,忽然觉得喉咙不痒了,胸口的憋闷也减轻许多,她颤抖着伸手触碰经卷,银色光点落在她掌心,竟形成一个“康”字。
张恪在书院的油灯下展开经卷,《大学》的墨色文字如老友般浮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六字依次亮起,每亮起一字,他便觉得脑海中闪过一个画面:义学里孩子们的笑脸,田间劳作的百姓,城门口讨饭的难民……最后画面定格在三教大德并立的石台,他忽然提笔在纸上学写“归心”二字,墨字竟如经卷般泛出微光。
(四)心声回响
子时,灵山突然下起细雨,雨滴落在经卷上,竟化作七彩光点升空。释迦塔顶的风铃再次轻响,与三清殿的铜钟、书院的鼓声遥相呼应,形成天地间的和鸣。那位在法会上流泪的老者,此刻望着窗外的雨,忽然想起年轻时经历的战乱,那时灵山还是荒山,如今却成了众生的心灵归处:“所谓灵山之灵,不在山高,不在庙大,而在这三教合流的善念,在百姓心中的希望啊……”
细雨持续到寅时,当第一缕晨光再次照亮释迦塔时,信州城的百姓们发现,昨夜还病弱的孩子退烧了,咳嗽多日的妇人能安稳入睡了,连田地里久旱的庄稼,叶尖上都挂着晶莹的露珠,仿佛天地都在为这场法会降下祝福。
三教大德站在山顶,望着山下升起的袅袅炊烟,昙摩大师笑道:“所谓祥瑞,终须落在人间。”玄玑子点头:“人间有善,便是天道最大的祥瑞。”周明礼望着远处晨光中的信州城,忽然吟道:“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今日之后,三教弟子当共行此心。”
山风掠过,经幡再次哗哗作响,仿佛天地都在应和这声“归心”。从此,灵山法会的故事在信州流传开来,成为百姓心中永不熄灭的希望之光,而那卷融合三教智慧的经卷,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传递,诉说着一个真理:当不同的智慧相互包容,当所有的善念汇聚成河,便是人间最盛大的祥瑞。
喜欢大话灵山请大家收藏:(m.38xs.com)大话灵山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