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墨魂归寂:丹心化石铸文魂
寅时三刻,子墨感到心力交瘁。他望向弟子们眼中的担忧,想起初登聚讲峰时的誓言:"愿以百年心血,换人间千年灯火。"指尖在石案上写下最后一个"教"字,墨迹化作青鸟,飞向每个弟子的眉心——那是他耗尽毕生文气种下的"智慧种",能让知识的火种在人间永不熄灭。
天兵的金刀劈来的瞬间,子墨张开双臂,护住身后的弟子。他的身体渐渐透明,唯有眼中倒映着聚讲峰的云海、讲堂的烛火、弟子们的泪痕。"记住,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话音未落,已化作一尊石像,手中仍握着那卷被仙火烧焦的《尚书》,书页上的文字却在发光,如星星坠入人间。弟子们抱着石像痛哭时,峰顶的连理芝全部枯萎,却在石像脚下长出新的草木:茎干如竹简,叶片似书页,每片叶子上都天然生着"仁义礼智"的纹路——这便是后世所称的"文心草",触摸者便能领悟先贤智慧。
六、文脉千年:薪火相传照古今
战国末年,弟子伯鱼在石像旁建"七政书院",将子墨的讲学语录刻在三十六块石碑上。每逢朔望,石碑便会浮现当年讲学场景,云雾化作子墨虚影,向学子们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代理学家朱熹宿于书院,夜梦石像开口:"格物须见其理,致知须尽其性。"他醒后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写道:"聚讲峰之石,乃贤者精神所化,触之者能明本心。"明代王阳明在此悟道,望着石像衣褶间的云纹,忽然顿悟"知行合一"的真意,衣袂一挥,竟让满山文心草同时发光。
现代的聚讲峰下,"七政书院"已扩建成文化圣地。某个深秋清晨,女生小林在石像前背诵《孟子》,山风掀起她的笔记本,纸上"民为贵"三字与石像掌心的墨迹重合。刹那间,峰顶云雾化作子墨身影,向她微微颔首,袖口飘落片文心草,叶片上的"知"字闪闪发亮。她忽然明白,千年之前的智慧,从未消逝,而是融入了灵山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草木。
暮色中的聚讲峰披着霞光,石像的轮廓与云海融为一体,仿佛仍在讲授永不褪色的道理。峰巅石碑上斑驳的字迹记着:"石可碎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山风里传来若有若无的吟诵声,那是千年不散的文气,在灵山的峰谷间回荡。聚讲峰的传说,是知识的丰碑,是传承的赞歌,更是人类对文明永恒的守望——只要有人仰望星空,只要有人守护智慧,那些刻在石上的文字,便会永远在时光中发光。
喜欢大话灵山请大家收藏:(m.38xs.com)大话灵山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