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当即下旨,封李氏为“才人”,把偏殿重新收拾了一遍,换成了华丽的家具和被褥,还派了四个宫女、两个太监专门伺候李氏,饮食起居都按妃嫔的规格来,再也没人敢小瞧她。
可李氏怀孕的消息,也惹来了一个人的不满——那就是当时的刘贵妃。刘贵妃深得赵恒宠爱,一直想做皇后,还想让自己的儿子(其实是她抱养的宫女之子)成为太子,李氏的出现,还有她肚子里的孩子,无疑成了刘贵妃的眼中钉。
刘贵妃私下里找过李氏,想让她把孩子打掉,还许给她金银珠宝,让她出宫去过好日子。李氏没答应,只是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刘贵妃:“贵妃娘娘,求您饶了这个孩子吧,这是陛下的骨肉,奴婢只求能平安生下他,哪怕以后做牛做马,奴婢也愿意。”
刘贵妃见她不肯,气得拂袖而去,心里暗暗盘算着,等李氏生下孩子,一定要想办法把孩子抢过来,再把李氏除掉。
李氏知道刘贵妃不会善罢甘休,心里很害怕,却也只能更加小心地保护自己和肚子里的孩子。赵恒看出了她的不安,特意下旨,让李氏搬到自己的福宁宫偏殿住,还派了侍卫守在门口,不让外人随便靠近,刘贵妃就算想动手,也没了机会。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氏的肚子越来越大,身子也越来越沉。赵恒每天处理完朝政,都会来看她,问她吃得好不好,睡得香不香,还会亲自给她剥水果,陪她说话,对她的宠爱,甚至超过了刘贵妃。
宫里的人见状,更是不敢再怠慢李氏,一个个都围着她转,一口一个“李才人”,喊得比谁都亲热。
天禧二年春,李氏在福宁宫偏殿里,顺利生下了一个皇子。皇子出生时,哭声响亮,眉眼清秀,跟赵恒小时候有几分相似,赵恒见了,高兴得合不拢嘴,当场给皇子取名“赵受益”,还下旨大赦天下,赏赐宫里的宫女太监,甚至连宫外的百姓,都得到了不少恩惠。
可皇子刚生下来没几天,刘贵妃就找到了赵恒,哭着说自己多年来一直没有孩子,心里难受,想把赵受益抱过去抚养,一定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好好照顾他,教他读书写字,将来让他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赵恒看着刘贵妃哭红的眼睛,又想起刘贵妃平日里对自己的好,心里有些动摇。他转头看向李氏,见李氏眼里满是不舍,却也不敢说什么——她知道,自己出身低微,就算把孩子留在身边,也给不了孩子最好的,刘贵妃是贵妃,身份尊贵,把孩子交给刘贵妃抚养,或许对孩子更好。
“好吧。”赵恒最终点了点头,“就把受益交给你抚养,你要好好照顾他,不能让他受半点委屈。”
刘贵妃当即破涕为笑,连忙谢恩,当天就把赵受益抱回了自己的宫殿,还让人严格看管,不让李氏随便去看孩子——李氏想见孩子,只能趁刘贵妃不注意,偷偷让宫女把孩子抱过来,看一眼就赶紧送回去,连抱都不敢多抱一会儿,每次看完,都会偷偷哭好久。
赵受益在刘贵妃身边长大,刘贵妃虽然不是他的亲生母亲,却也真的把他当成亲生儿子来养,请了最好的先生教他读书写字,教他治国之道,还经常跟他说,要好好读书,将来继承大统,做一个好皇帝。
赵受益也很争气,从小就聪明过人,先生教的东西,他一学就会,还很懂事,从不惹刘贵妃生气,跟宫里的人也相处得很好。
天禧五年,赵恒病重,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下旨立赵受益为太子,改名为“赵祯”,还让宰相丁谓、寇准等人辅佐太子,确保太子能顺利继位。
没过多久,赵恒驾崩,年仅十三岁的赵祯登基,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因为赵祯年纪小,朝政暂时由刘太后(刘贵妃被尊为太后)掌管,直到赵祯二十三岁那年,刘太后去世,赵祯才开始亲政。
亲政后的第一件事,赵祯就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原来,刘太后去世前,把真相告诉了赵祯,还把李氏的下落告诉了他,说李氏一直住在宫里的冷宫附近,多年来一直思念他,却不敢跟他相认。
赵祯听了,如遭雷击,当场就哭了。他立马派人去冷宫附近找李氏,可找到李氏时,李氏已经病重,躺在床上,连说话都没力气了。
赵祯冲到床边,握住李氏的手,眼泪不停地往下掉:“娘!儿臣来晚了!儿臣对不起您!”
李氏看着眼前的赵祯,认出他是自己的儿子,眼里流出眼泪,想说什么,却只张了张嘴,没发出声音,没过多久,就咽了气。
赵祯悲痛欲绝,下旨追封李氏为“章懿皇后”,以皇后的礼仪安葬,还把李氏的家人都召到汴京,封了官职,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
处理完李氏的后事,赵祯开始专心治理朝政。他想起李氏当年的隐忍和善良,想起刘太后对自己的教导,更想起赵恒对自己的期望,发誓要做一个好皇帝,让大宋的百姓都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赵祯亲政后,虚心纳谏,任用贤才——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这些大名鼎鼎的文人,都是在赵祯在位期间得到重用的。他还推行了“庆历新政”,改革弊政,减轻百姓的赋税,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让大宋的国力越来越强,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安稳。
有一次,赵祯想吃羊肉汤,晚上躺在床上,想了很久,却还是没让人去做。身边的太监问他:“陛下,您想吃羊肉汤,让人去做就行了,为什么忍着啊?”
赵祯说:“朕要是今晚吃了羊肉汤,以后宫里每天都会杀羊做汤,一年下来,要杀多少羊?百姓们种地养羊不容易,朕不能因为自己想吃,就浪费这么多东西,让百姓们受苦。”
还有一次,大臣包拯因为朝政之事,跟赵祯争论,说得激动了,唾沫星子都溅到了赵祯的脸上。赵祯没有生气,只是用袖子擦了擦脸,继续听包拯说话,最后还采纳了包拯的建议。
正是因为赵祯的仁慈、勤政、虚心纳谏,大宋在他在位的四十多年里,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乱,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经济都达到了顶峰,被后人称为“仁宗盛治”,赵祯也成了千古闻名的明君,被后人尊为“宋仁宗”。
喜欢嘻哈史诗看古今请大家收藏:(m.38xs.com)嘻哈史诗看古今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