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是田地,那是与瀚海争夺生机的战场!
一片片用淤泥与芦苇筑起的堤坝,将滩涂分割成无数块巨大的棋盘。
每一块“田”的走向、高低,都遵循着一种肉眼难见的韵律,仿佛是大地在随着潮汐呼吸时,自然舒展开的肺叶。
海水涨潮时,便会顺着精心设计的引水渠,温驯地漫入田地,带来养分与水分;潮水退去,多余的盐水又会顺着另一条更低洼的排道,被大海从容不迫地回收。
在这借用天地伟力构建的宏伟工程面前,任何个人的武学与权谋,都显得渺小如尘。
陈默瞳孔之中,倒映着这片壮丽的奇景,内心掀起惊涛骇浪。
这哪里是普通的耕作?
这分明是一座活的、以整个江海为棋盘的惊天大阵!
那沟渠的走向,明暗交错,时而汇流,时而分岔,竟与他签到所得的《孙吴兵法》中“因势利导,分兵合击”的精髓,别无二致!
他缓步走近,看到一位正在加固堤坝的渔妇。
她并未用夯土,而是将一丛丛不起眼的鼠曲草,密集地栽种在堤坝的迎水面上。
草根盘结,竟比石块还要坚韧,牢牢锁住泥土。
“老人家,这般种田之法,是何人所创?”陈默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渔妇直起腰,用沾满泥浆的手擦了擦汗,咧嘴一笑,露出被海风侵蚀得发黑的牙齿:“啥创不创的,百多年前,这儿沉了艘大船,俺们祖宗在船舱里找到半张烂糟糟的图,上面就画着几个圈,写着‘顺势而为’四个字。大伙儿也看不懂,就一边琢磨一边种,年年改,代代改,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陈默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攥住!
他的目光扫过田埂之间,赫然发现,每隔数十丈,便会有一组陶罐被半埋在土里,其排列的形状,竟是分毫不差的北斗七星之势!
这正是《天子望气术》中记载的,用以引聚夜间水汽、调和地脉的“引星聚气”之阵!
可当他问起,渔妇却只是茫然地摇头:“不知道哩,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说是这样摆,地里的泥鳅长得肥。”
无人知晓《孙吴兵法》,却用它来抵御沧海。
无人听过《天子望气术》,却用它来喂肥泥鳅。
道,已在人间。
陈默没有再问,他沉默地退后,弯下腰,在湿润的沙滩上,用手指写下了两个字:
继续。
下一刻,一道浪涌了上来,瞬间将字迹抹平,带回大海,仿佛从未有过任何留言。
他转过身,赤足踏着浪花,悄然远去。
千里之外,青州府,云麓书院。
苏清漪一袭素裙,正主持着新一期“无师课堂”的结业礼。
没有名次,没有评判,只有分享。
一名学子兴奋地讲述他如何从海边渔夫那里,学会了利用不同时辰的潮水,养殖出不同颜色的海藻;另一人则展示了他是如何跟山中樵夫习得,利用腐烂的树木,培育出可以入药的珍稀菌菇。
知识,如蒲公英的种子,正在从那些最不起眼的角落,飘向这片土地的未来。
忽然,一名文静的少女走上前来,缓缓展开一幅长长的画卷。
画上没有亭台楼阁,没有王侯将相,只有一片广袤的荒野。
成千上万的人列着队,衣衫褴褛,面容模糊,他们每人肩上都扛着一个陶罐,手中都执着一把锄头。
他们的脚下,龟裂的泥土翻涌着,汇聚成一条条奔腾的河流,流向四面八方。
画卷之上,没有太阳,光芒却来自每一个人的胸口。
“此画何名?”苏清漪清冷的凤眸中,泛起一丝波澜。
少女深吸一口气,声音清脆:“学生称它为《签到图》。晚生常做一个梦,梦里有无数人,都在心里默默地打一个勾,好像在完成什么每日必须完成的任务。他们不说,但好像做了,心里就踏实了。”
签到!
苏清漪的心猛地一颤,她瞬间想起了许多年前,陈默每日清晨,雷打不动地面向东方,那个无人能解的神秘动作。
原来……那不是一个人的仪式。
她走上前,接过少女手中的笔,在那磅礴画卷的留白处,写下了一行字,笔锋清冽,却带着前所未有的温度:
“所谓系统,不过是千万人心底,那束不肯熄灭的‘今日也要好好活着’的光。”
南疆,昔日的影阁分舵,如今的山南学堂。
柳如烟正带着几个女学生整理地窖里的旧物。
她无意间翻出了那本早已泛黄的《无名者之书》,指尖触及书页,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追查那人时,彻夜不眠的心跳。
她随手一翻,一张陌生的纸页,竟从夹层中飘落。
那是一张孩童的作业纸,上面用稚嫩的笔触,画满了歪歪扭扭的蓄水陶罐,赫然是当年陈默推广的节水法。
而在图画的角落,一行更加歪扭的字迹写着:
“我也在签到。——甲子年春,山南村小学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