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项目组基于对李琟意识碎片的“环境应激式”解读,获取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第一手数据。这些数据并非冰冷的数字,而是浸染着亲身经历者最真实感知的信息烙印。它们详细描述了“黛”的侵蚀模式、黑暗奇点的能量特征、“权限枷锁”的逻辑结构,甚至包含了那道高维标记带来的、令人灵魂战栗的规则压迫感。
拥有如此宝贵的“情报源”,“磐石基地”的中央指挥中枢——“定盘星”,启动了一项绝密等级更高的行动计划:“镜像推演”。
“定盘星”主厅内,巨大的环形全息屏幕不再显示现实世界的数据流,而是被一个庞大、复杂、且正在自我演化的虚拟战场所取代。这是一个以李琟碎片提供的数据为底层规则和初始参数,结合军统自身庞大的地脉数据库与超自然实体行为模型,构建出的、高度拟真的数字沙盘。
沙盘的核心,是一个不断脉动、散发着不祥幽光的黑暗奇点模型,其周围缠绕着模拟的、被扭曲的地脉能量流,精确复现了“黛”的寄生状态。而在沙盘的另一端,则代表着军统可能投入的力量——从外勤特工的灵能武装,到大型地脉稳定器,乃至一些标注着“概念级”、“规则级”的、处于试验阶段的终极武器原型数据。
钧座端坐于主位,如同一位沉默的元帅。他的两侧,分别是以林处为代表的、经历过与“异常”实体直接交锋的实战派,和以“冰河”为代表的、崇尚数据与逻辑的技术分析派。而“青鸾”作为“烛龙”项目的直接负责人,也被特许列席,她的席位相对靠后,却代表着那不可或缺的、来自“敌人”内部的感性认知视角。
“推演开始。第一序列,常规武力介入。”钧座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命令下达,沙盘上代表军统力量的蓝色光点开始向黑暗奇点推进。能量光束、灵能冲击、物理爆破……各种已知的常规攻击手段被逐一模拟。然而,结果令人沮丧。绝大多数攻击在靠近奇点前就被扭曲的地脉能量场偏转、吸收;少数能触及本体的,也如同泥牛入海,仅能激起微不足道的涟漪,反而刺激得黑暗奇点更加狂躁,释放出更强烈的规则扭曲力场。
“常规攻击效率低于百分之三。目标具备极强的环境同化与能量吸收特性,符合‘高维寄生体’基础模型。”技术分析派的一名成员冷静地汇报,语气中不带丝毫意外。
“第二序列,启动‘后羿’协议,尝试区域性规则覆写。”林处提出建议,这是她权限内所能动用的、最具攻击性的方案之一。
沙盘上,数个巨大的、如同十字星标的能量结构在黑暗奇点周围展开,试图强行定义一片区域的物理规则,将其从“黛”的掌控中剥离。起初,规则覆写似乎起到了一些效果,奇点周围的扭曲力场出现了短暂的紊乱。但很快,奇点深处那股代表着“权限枷锁”的逻辑力量被激活,它并未直接对抗规则覆写,而是如同最高权限的管理员,轻易驳回了军统的“非法”规则申请。覆写结构瞬间崩溃,反而引发了剧烈的规则反噬,导致模拟中的军统力量损失惨重。
“……规则层面权限不足。目标与地脉底层协议的连接比预估更深、更牢固。” “冰河”看着屏幕上飙升的损失数据,眉头紧锁。“强行对抗,代价过高。”
接连的失败,让主厅内的气氛变得凝重。他们仿佛在面对一个拥有主场绝对优势、且受到“系统”偏袒的敌人。
“第三序列,”钧座的目光投向一直沉默的“青鸾”,“基于‘烛龙’数据,模拟李琟最后的‘信息奇点’引爆策略,及其引发的能量潮汐效应。”
这是要将李琟那近乎自杀式的终极手段,也纳入推演变量。
“青鸾”深吸一口气,将“烛龙”项目分析出的、关于信息奇点引爆的关键参数输入系统。沙盘上,代表李琟/夜枭复合体的微小光点,在黑暗奇点旁骤然坍缩、爆发!
模拟出的信息风暴与地脉能量潮汐再次席卷整个沙盘,其景象与之前在收容单元内发生的近乎一致。黑暗奇点在风暴中剧烈震荡,模拟的“黛”的意志发出了尖锐的“哀鸣”,其与地脉的连接明显出现了不稳的迹象。
“有效!”一名实战派军官忍不住低呼。
但“冰河”立刻泼下冷水:“注意全局代价。”他指向沙盘的其他部分。代表现实世界的地脉网络在能量潮汐的冲击下变得千疮百孔,多处关键节点过载、损毁,引发了连锁性的地质灾难模拟。而更重要的是,那道高维标记再次被“吸引”,如同悬顶之剑,冷冷地“注视”着这一切。
“此方案能对目标造成显着伤害,但会引发全球性地脉动荡,并极大增加高维介入的风险。属于……同归于尽的选项。” “冰河”的结论冰冷而残酷。
《孙子兵法·谋攻篇》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再次是使用武力,下策才是攻打城池。)此刻,常规武力如同“伐兵”与“攻城”,代价巨大而收效甚微。李琟的方式更像是一种极端的“伐谋”,试图撼动对方的根本,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无人能够承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