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量子叠加态的文字。”李教授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竹简表面,“每个字都是个量子比特,没有固定形态,全凭观测者的意识坍缩。老者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掌握了量子信息存储技术。”
青林却在想老者说的“道纪经”。他开始系统比对传世本《道德经》与陨石上显现的文字差异,发现所有改动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去掉人为的束缚,让道回归本来的流动状态。就像把“水利万物而不争”改成“水自流,物自利,不争而自成”,去掉了主语,反而更接近自然的本质。
这天深夜,青林在整理数据时,终端突然自动连接了全球的粒子对撞机网络。屏幕上浮现出组新的方程式,是陨石里的文字自动演算生成的——这是组能稳定反物质的约束场公式,比现有技术的效率高出三个数量级。
“这是老者留给我们的礼物。”青林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公式的每一步推导都暗合《道德经》的章节顺序,“‘致虚极,守静笃’是在讲真空零点能的提取,‘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在描述粒子的湮灭与重生。”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小陈举着份古籍复印件冲进来,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的记载:“老子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于是老子乃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过去我们以为尹喜是迫使老子着书。”小陈指着复印件上的注释,“但最新发现的战国竹简里,‘强为我着书’其实是‘请为我演道’——尹喜不是要书,是要老子演示道的运行原理!”
青林突然想起月球上的超导装置,想起老者化作光粒的影像。他抓起陨石冲向地下粒子对撞机,当陨石被放入对撞舱的瞬间,整个实验室的仪器开始同步共振,墙上的时钟指针逆时针旋转,窗外的树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芽、开花、结果、枯萎,形成时间的闭环。
对撞机的显示屏上,出现了老子西出函谷关的全息影像。与史书不同的是,函谷关的城墙上刻满了与陨石相同的纹路,关令尹喜手里拿着的不是竹简,是块能反射星光的凹面镜——那是古代的天文望远镜。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站在关前,对着尹喜手中的镜子说道,“你看这镜子能映出人影,却不能留住人影。文字就像镜子,能映出道,却不能留住道。我给你的不是书,是磨镜子的方法。”
他伸出手掌,掌心出现与青林终端相同的星舰设计图,然后将手掌按在城墙的纹路上,纹路立即亮起,在关中投射出流动的光河,光河里漂浮的不是水,是无数旋转的太极图,每个太极图里都有个微型的太阳系。
“这些是‘道星’播种的其他文明。”老子的声音穿透时空,“有的文明困在‘有’里,以为占有物质就是拥有道;有的文明困在‘无’里,以为抛弃物质就能找到道。只有懂得‘有无相生’的,才能在光河里航行。”
影像的最后,老子骑着青牛走进光河,牛背上的竹简自动散开,化作漫天星斗。尹喜站在关前,将凹面镜对准星空,镜子里映出的,是三千年后“昆仑”号月球车的身影。
当对撞机的能量耗尽时,青林在陨石表面发现了新的文字,是尹喜后来刻上去的:“老子之道,非关门着书,是开门见山。山即道,道即山,见山即是见道。”
青林走出实验室时,天边正泛起鱼肚白。他看着晨练的老人打太极,动作的轨迹与星舰推进系统的磁场约束装置完美吻合;看着清洁工用扫帚清扫落叶,扫帚划过地面的路线,正是反物质约束场的计算公式。
他突然明白老者为何说五千字只是堤坝。真正的道从不需要文字记载,它就藏在人类日复一日的生活里,藏在每个文明对宇宙规律的本能摸索里。就像河水终究会漫过堤坝,奔向大海,人类的智慧也终将冲破文字的束缚,与宇宙的本源相遇。
终端在口袋里轻轻震动,是条来自猎户座的新消息,只有两个字,用的是最原始的甲骨文:
“来见。”
青林抬头看向星空,猎户座的方向,那颗代表“道星”的光点正在闪烁,像老者在草庐里,对他眨了眨眼。他知道,这不是结束,是“道纪”的新开始——就像老子说的,周行而不殆,永远没有终点,却处处都是起点。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38xs.com)未来星空记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