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几上的烛火突然摇曳。中年人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用玉簪挑开绑绳:“这是昨夜新作的《后出师表》,还请先生品鉴。” 竹简上的墨字在烛光下泛着奇异的光泽,青林放大焦距后发现,每个字的笔画间隙都刻着细密的星图坐标,组合起来正是银河系的螺旋臂结构。
“丞相的墨里掺了星尘。” 帐外传来副将的声音,他捧着砚台走进来,砚石上的凹槽组成北斗七星的形状,“每次写表章都要取子午时的露水调墨,说这样能让文字传到天上。”
青林的眼镜突然自动关机。他这才意识到,整个中军帐就是台巨大的量子计算机:竹篾穹顶是信号接收阵列,铜铃是声波转换器,就连案几上的烛火,都是通过燃烧产生的等离子体传递数据——而那个被副将称为“丞相”的中年人,正用最原始的材料,进行着超越时代的宇宙观测。
连弩密码
第七日的寅时,青林被连弩的破空声惊醒。
中军帐外的校场上,三十名士兵正演练诸葛连弩。那些黑色的弩箭在空中划出整齐的弧线,落地时竟组成完整的八卦阵形。中年人站在观礼台上,手里拿着尺规测量着箭簇的落点,每道刻度都精确到毫米级。
“此弩能十矢俱发,却需特定的箭簇才能命中。” 他递给青林一支弩箭,箭杆上的尾羽呈现出奇异的螺旋状,“这些雕翎采自滇池的玄鸟,翅骨里的纹路能让箭矢自动修正轨迹。”
青林在箭杆上发现了细密的刻痕。用眼镜扫描后显示,这些刻痕是流体力学计算的最优解,能减少73%的空气阻力,而尾羽的螺旋角度,与现代导弹的稳定翼设计完全一致。他突然想起《魏氏春秋》里的记载:“亮作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从前只当是武器改良,此刻才明白那是空气动力学的早期应用。
观礼台的石柱突然发出嗡鸣。青林触摸柱体时感到轻微的震动,顺着震动频率追溯,发现地下埋着青铜管道,连接着十里外的渭河——这是套完整的声呐系统,能通过水流振动探测敌军船只的数量与方位。
“先生可知为何连弩要设计成十矢?” 中年人突然发问,他指着初升的朝阳,阳光穿过弩机的望山,在地面投射出十个光斑,“北斗有七星,南斗有六星,取其交汇之数,箭矢便能如星轨般精准。”
青林调出星图软件。当北斗第六星与南斗第四星连成直线时,其延长线恰好指向连弩的最优射程——这不是玄学,是通过星体位置进行的弹道计算。而所谓的“望山”,其实是内置了瞄准镜功能的弹道计算器,上面的刻度对应着不同风速下的修正值。
午时的日晷指向正南时,中年人带着他去看新造的“流马”。这些木制运输工具没有车轮,而是以四足行走,每步的距离都严格保持三尺七寸。青林掀开流马的腹腔,里面的齿轮组让他倒吸冷气——那些齿轮的模数、压力角、齿顶高系数,完全符合现代机械设计标准,而核心的差速器结构,与汽车变速箱的原理毫无二致。
“流马的足掌用的是蜀地的阴沉木。” 中年人指着足端的防滑垫,“此木入水不腐,且能感知地面的坡度。遇陡坡时,四足会自动调整步长,就像猿猴攀山。”
青林的光谱分析显示,阴沉木中含有天然的压电晶体,能将压力转化为电信号——这比人类发明的压力传感器早了一千八百年。而流马体内的竹制弹簧,其弹性系数经过精确计算,能抵消70%的运输颠簸,这与现代物流车辆的减震设计理念完全相同。
暮色降临时,他们登上祁山的观星台。台上的青铜仪盘刻满了天干地支,转动时发出轻微的咔嗒声。中年人转动仪盘,将“斗”宿对准北方:“今夜三更,将有陨石坠于上方谷。” 他用朱笔在仪盘边缘标注的位置,与青林眼镜里显示的小行星撞击预测坐标完全重合。
“仪盘上的刻度是根据《周髀算经》改良的。” 他解释道,指尖划过“虚”宿的位置,“每个刻度对应二十八分之一周天,转动时内部的铜珠会碰撞发声,不同的声响代表不同的星象异动。”
青林突然注意到仪盘底部的铭文。那些看似装饰性的纹路其实是星图坐标,组合起来正是猎户座星云的三维模型。而所谓的“铜珠碰撞”,其实是通过声波编码传递的星体数据——这与现代射电望远镜的数据分析方式异曲同工。
观星台的风突然变大。中年人将一件披风披在青林肩上,披风的衬里绣着奇怪的图案:三十六个不同的齿轮组合,每个组合旁边都标注着一句诗。青林认出其中一句“志决身歼军务劳”,对应的齿轮组恰好是连弩的传动结构,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被刻在最核心的差速器齿轮上。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38xs.com)未来星空记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