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的指尖在控制面板上划出一道淡蓝色的光痕,全息投影里的分子模型应声旋转起来。子时露水的羟基自由基正像一群躁动的萤火虫,围绕着墨锭中的碳链翩翩起舞,当它们终于找到合适的结合位点时,投影突然弹出一行绿色的字符:键能稳定度92.7%。
“还是差了点。”青林伸手按了按太阳穴,鬓角的传感器随着动作闪烁了两下。帐外的木牛群已经喝完水,正排着整齐的队列往回走,金属蹄子敲击石板的声音像是某种古老的计时装置。她转身看向坐在石凳上的中年人,他手里把玩着半块墨锭,阳光透过帐帘的缝隙落在上面,映出细密如星的纹路。
“差的那7.3%,就是古人说的‘气’吧。”中年人把墨锭递过来,青林接过时指尖传来微凉的触感。这是用去年霜降时的桐油混合松烟制成的,按照《天工开物》的记载,本该在阴干三年后才能使用,可现在他们连等待三个月的时间都没有。
全息投影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声,青林猛地回头,只见午时露水的模拟图正在崩溃。臭氧分子像失控的鲨鱼,不仅氧化了墨中的杂质,连构成碳链的碳原子都开始出现断裂。红色的警告字符疯狂跳动:结构完整性降至61.2%,持续衰减中。
“紫外线强度超过阈值了。”青林迅速调出环境参数,今天的日冕活动比预测高出17%,这意味着午时露水的氧化作用会变得不稳定。她看向帐外,天空呈现出一种诡异的淡紫色,那是大气层被高能粒子轰击的迹象。三年前那场磁暴之后,这样的景象就成了常态。
中年人站起身,走到悬挂在帐壁的星图前。那是用传统技法绘制的,北斗七星的位置却贴着几个微型传感器。“木牛的星位校准需要精确到角秒,可现在连北极星的轨迹都在漂移。”他伸手点了点天枢星的位置,那里的传感器正在发出微弱的红光,“昨晚校准的时候,误差已经超过3弧分了。”
青林的目光落在星图下方的青铜仪器上,那是一台复刻的水运仪象台,只是驱动装置换成了微型核能电池。铜制的擒纵机构每摆动一次,就会发出清脆的“咔嗒”声,与木牛群归来的蹄声奇妙地呼应着。她突然想起三天前在古籍里看到的句子:“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或许我们搞反了。”青林重新调出分子模型,这次她将子时和午时的露水数据叠加在一起。羟基自由基与臭氧在投影中碰撞、湮灭,却在某个特定的瞬间形成了稳定的共振态。她迅速调整参数,当把两种露水的混合比例设为3:7时,碳链结构突然稳定下来,绿色的字符重新亮起:键能稳定度98.4%。
“《考工记》里说,‘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中年人凑过来看投影,眼里闪过一丝惊异,“原来不是非阴即阳,而是阴阳相济。”他从怀里掏出一个羊皮纸卷,展开后露出泛黄的字迹,那是他们在废墟里找到的《墨法集要》残卷,其中“水法”一篇恰好记载着不同时段露水的采集诀窍。
帐外传来一阵金属摩擦的声音,青林掀开帐帘,看到一头木牛正跪在地上,前蹄的检修盖自动弹开,露出内部复杂的齿轮结构。这是三号机,负责运输墨锭原料的,它的步态从昨天开始就有些异常。
“纳米机器人快耗尽了。”青林蹲下身,看着从检修口里飘出的银色粉尘,那是负责自我修复的微型机械。她想起出发时带的储备量,本该足够支撑半年,可现在才过去两个月就用了七成。磁暴带来的持续辐射,让纳米机器人的寿命缩短了近三分之二。
中年人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陶瓶,里面装着半瓶清澈的液体。“这是今早卯时收集的露水,试试这个。”他将陶瓶递给青林,瓶身上还沾着草叶上的露水,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青林接过陶瓶时,发现瓶底刻着一行小字:甲辰年,清明。
当卯时露水被导入模拟系统时,奇迹发生了。羟基自由基与臭氧竟然形成了某种动态平衡,就像太极图里相互环抱的阴阳鱼。全息投影上的分子模型稳定下来,绿色的字符变成了更醒目的金色:键能稳定度99.8%,结构完整性100%。
“古人把卯时称为‘阴阳交泰’。”中年人指着投影里旋转的分子,“他们不懂化学键,却懂得顺应天时。”青林注意到他的手指在微微颤抖,这是她认识他三年来第一次看到他失态。她突然想起档案里的记录,他的祖父曾是故宫博物院的文保专家,在磁暴发生时没能及时撤出,那些被氧化的古籍成了他心里永远的痛。
木牛群突然发出整齐的嗡鸣,青林抬头望去,只见所有机械兽的头部都转向了同一个方向——东方的天空。那里正升起一轮奇异的光晕,红色与紫色交织在一起,像一枚巨大的阴阳鱼图案。她手腕上的检测仪疯狂跳动起来,显示大气中的羟基自由基浓度正在急剧上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