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间的量子盐引
道光二十二年的梅雨浸透了扬州城的青石板路。穿越者青林跪在康氏宗祠的楠木地砖上,鼻尖萦绕着陈年线装书的霉味与海盐的咸腥。
三天前他还在杭州量子计算中心调试光量子芯片,现在却成了康家庶出的三少爷康明远的跟班,此刻正因为打翻了账房先生的砚台,被罚抄写《漕运则例》。
"青林,把这叠盐引送到东关街的总号。"账房总管康忠将一叠桑皮纸推过来,每张纸上都盖着七处朱红官印,边缘用蝇头小楷写满批注。
当青林的指尖触到纸角时,藏在发髻里的量子芯片(穿越时嵌入的微型装置)突然震颤,眼前浮现出淡蓝色的数据流:"淮北纲盐每引重364斤,批验所抽秤3%,康记盐庄实际出库375斤,溢价12%......"
他猛地抬头,看见康忠正用象牙算筹轻敲算盘,算珠碰撞的节奏竟与芯片的脉冲频率完全同步。
祠堂梁柱上悬挂的《康氏盐运全图》在阴雨天泛着水光,图中运河沿岸的红点突然亮起,组成类似电路板的脉络——青林瞬间明白,自己撞上的不是普通的盐商家族,而是一套运行了四百年的财富系统。
当晚,他被带到康家密室。三十六个紫檀木柜并排而立,每个柜门上都刻着《周易》卦象。康忠打开"乾卦"柜,里面整齐码放着泛黄的账册,封面用朱砂画着奇怪的符号。"这是'引岸密档',"老管家抽出一本,"万历年间先祖定下的规矩,每笔盐交易都要记三份账:给官府看的'白账',自家存的'黑账',还有这本用'水码'写的'暗账'。"
青林的芯片投射出全息影像:账册上的"〡〢〣"突然化作数字,"?○△"变成地名,连墨迹的浓淡都代表着不同的利润率。当他将盐引贴近账册,桑皮纸里的竹纤维竟在光线下显现出微型水纹——那是用特殊工艺嵌入的防伪标记,比现代二维码早了四百年。
"知道为何康家能掌淮北盐引百年吗?"康忠用银簪挑起账册夹层的蚕茧纸,上面画着运河水位线与盐价波动的关系图,"看这条线,每年芒种后水位每涨一尺,盐价就该提三分。
这是天启年间用三十年数据算出来的规矩,比钦天监的历法还准。"
全息影像里突然涌入海量信息:从明永乐到清道光的运河水位记录、两淮盐场的产量曲线、甚至各州县官吏的生辰喜好。青林的芯片疯狂运算,最终在屏幕中央浮现出一行字:"康氏财富核心——用数据预测需求,用加密控制渠道。"
水码密语与漕运节点
半月后,青林随运盐船队北上。当漕船行至清江浦时,他在船头发现了更精妙的系统。每个船工袖口都绣着不同的水波纹路,搬盐时的吆喝声藏着数字密码——"嗨哟嗨"是"三","哟嗬嘿"为"五"。康家的掌柜只需看一眼袖口、听一声号子,就知道这批盐的纯度和数量。
"这是'漕运暗语',"押船的康家二爷康明轩掀开舱板,露出底下的夹层,里面整齐排列着三十六个陶罐,每个罐口都对应着不同的漕运码头,"罐里的盐样每月更新,用陶土的湿度记录沿途天气。你看这个,"他指着罐底的裂纹,"去年黄河决堤前三天,这里就自动裂开了。"
青林的芯片扫描显示,陶罐用的是宜兴特有的紫砂泥,能随空气湿度变化产生不同裂纹。而盐样的结晶形态,竟精确记录着沿途的温度变化——这是一套原始的环境监测系统,让康家能提前半月预测运河通航情况。
在济宁州的康记盐庄,他见识了"水码"的终极形态。账房先生的算盘不是普通的上二下五,而是特制的上三下六,多出的算珠代表着"隐价"。
当算盘打到"六六六"时,明面上是六百六十六两,暗账里却要加上三成"官礼"、两成"漕费",这些都藏在账本空白处的墨点里——密集处为加,稀疏处为减。
"瞧见这面镜子没?"掌柜的举起黄铜镜对着账本,镜中反射的光斑组成了另一组数字,"这是给总号看的'镜账',只有在正午阳光45度角时才能解读。当年康熙爷查盐政,多少盐商倒了,就咱康家的账挑不出错,靠的就是这个。"
全息影像突然切换到运河沿岸的仓库群。青林看见每个仓库的梁柱都刻着深浅不一的凹槽,凹槽数量对应着存盐量,而凹槽的朝向暗藏着出货时间。
更惊人的是,这些仓库的位置严格遵循"九宫格"分布,无论从哪个节点出发,最快三日必能抵达下一个仓库——这是一套基于几何学的物流网络。
"先祖在嘉靖年间就测过,"康明轩指着舱壁上的《漕运全图》,上面用朱砂标着无数个小点,"每个小点都是水井,井里的水位能预测旱灾。当三个相邻的井水位同时下降,就得提前囤盐。这张图改了十七次,现在误差不会超过两天。"
芯片将数据可视化后,青林看到了一个覆盖半个中国的信息网络:从扬州的总号到西安的分庄,从盐场的产量到州县的销额,甚至官吏的调动都被量化成数据。当其他盐商还在靠关系、赌行情时,康家早已用四百年的积累建立起预测模型——这就是二十万亩良田、上千家盐庄的底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