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的指尖在“时序锚点”的全息界面上划过,淡蓝色的数据流如瀑布般倾泻而下。
吉力大师银白色的胡须间夹着一片来自北宋的稻壳,那是上次穿越时不慎沾在衣襟上的“时间碎屑”,此刻正随着船舱的轻微震动微微颤动。
“坐标锁定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平江府。”
青林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他手腕上的“时空脉搏仪”显示,这次的时间褶皱稳定性达到了98.7%,是他们近十次穿越中最理想的状态。
吉力大师轻轻点头,将一枚巴掌大的“隐匿徽章”别在青林的衣领上,那是用超新星残骸提炼的特殊材质,能让他们在历史时空里如同透明的影子,不干扰任何事件的自然发生。
“记住‘观察者守则’,”吉力大师的声音带着金属般的质感,这是他在多次穿越后,声带被时空辐射轻微改造的结果,“我们是星尘的记录者,不是历史的改写者。”
话音未落,船舱中央的“时空透镜”突然爆发出刺眼的光芒,青林感觉自己的身体被拆解成无数微小的粒子,又在瞬间重新组合。当他再次睁开眼睛时,鼻尖已经萦绕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和稻花的清香,与“时序号”船舱里的金属味截然不同。
眼前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稻田,金黄色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演奏一首无声的田园交响曲。
远处的农舍炊烟袅袅,几只白鹭悠闲地从田埂上飞过,留下淡淡的剪影。
穿越者青林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双手,皮肤触感真实得不可思议,甚至能感受到阳光洒在手臂上的温度——这就是“深度沉浸穿越技术”的魅力,它能让穿越者的意识与历史时空完美融合,获得与真实世界毫无差别的感官体验。
“看那边。”
穿越者吉力大师的声音从身旁传来,他的目光落在田埂边的一棵老槐树下。
青林顺着他的视线望去,只见一位身着青色长衫的中年男子正坐在树下,手中握着一支竹笔,在一卷麻纸上奋笔疾书。
男子面容清瘦,眉宇间带着一丝淡淡的忧虑,但眼神却明亮如炬,仿佛能看透世间万物的本质。
“范成大。”青林在心中默念这个名字,历史课本上的形象与眼前的真人渐渐重合。他打开手腕上的“信息检索仪”,全息屏幕上立刻显示出范成大此刻的生平信息:淳熙十三年,54岁,因眼疾请求致仕,获准后从成都出发,沿江东下,途经平江府时,因喜爱当地的田园风光,停留数日。
范成大似乎并未察觉身边有两位来自未来的“观察者”,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手中的麻纸上。青林悄悄靠近,透过“信息翻译镜片”,清晰地看到了麻纸上的文字——那是一首尚未完成的诗,字迹苍劲有力,带着一种自然洒脱的韵味。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范成大轻声念着自己刚写好的诗句,手指在麻纸上轻轻敲击,似乎在寻找最合适的下一句。他抬头望了望远处正在劳作的农夫,又低头看了看田埂边玩耍的孩童,眼神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青林的“时空脉搏仪”突然发出一阵微弱的震动,屏幕上显示出“高浓度智慧波”的提示。他心中一凛,这是只有在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才会出现的现象——当人类的智慧与时代的脉搏产生共鸣时,会释放出一种特殊的能量波,这种能量波甚至能在时空中留下永久的印记。
吉力大师从怀中取出一个巴掌大的“记忆晶体”,轻轻按下顶端的按钮。晶体表面立刻浮现出一层淡淡的光晕,开始记录周围的“智慧波”。“这种能量波是不可再生的,”吉力大师低声解释,“每一次伟大的创作,都是宇宙赋予人类的珍贵礼物。”
范成大似乎找到了灵感,他拿起竹笔,在麻纸上继续书写:“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完这一句,他满意地放下竹笔,轻轻抚摸着麻纸,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在他的脸上,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仿佛一幅生动的古画。
青林的“信息检索仪”突然弹出一条提示:《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创作完成,时间坐标1186年7月12日,平江府郊外稻田。他不禁感叹,原来这首流传千古的田园诗,竟是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午后诞生的。
“你注意到他的观察方式了吗?”吉力大师的声音打断了青林的思绪,“他没有只关注农夫的劳作,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童孙’——那些尚未成年的孩子,从他们的模仿行为中,看到了田园生活的传承与希望。”
青林仔细回想范成大刚才的举动,确实如吉力大师所说。范成大在书写前,不仅观察了农夫耘田、农妇绩麻的场景,还特意留意了孩童在桑树下模仿大人种瓜的细节。这种对生活的全方位观察,正是他的诗歌能够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