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是鲁班的工程工坊,”穿越者青林压低声音,将隐身装置调至最高档位,“史料只记载他的发明,从没提过他还管工程承包。”
话音刚落,就见一个身着粗布短褐的中年男子从主工坊走出,身材魁梧,手掌布满老茧,眼神却亮得像淬了光。
他手里攥着一卷兽皮图纸,一边走一边对身旁的弟子吩咐:“云梯的齿轮间距再缩半寸,承重得再增三百斤,楚国的订单后天要验收。”
穿越者刘彬的扫描仪立刻捕捉到男子的生理特征与行为数据,全息屏弹出文字:“公输般(鲁班),约50岁,心率78次/分钟,脑电波显示逻辑思维活跃度超现代工程师均值19%。”“果然是他,”吉力大师点头,目光落在鲁班手中的兽皮图纸上,“那上面的机械结构标注,比我们复原的战国工程图还精准。”
三人悄悄跟随着鲁班走进主工坊,里面的景象让他们惊叹不已。
左侧货架上整齐码放着不同规格的锯子——有的锯齿细密如齿,有的齿距宽大锋利,木柄上还刻着对应的用途:“伐木锯”“开槽锯”“精雕锯”。
墙角的铁砧旁,一名工匠正用鲁班发明的“铁楔”固定木料,那楔形结构与现代夹具的原理如出一辙,却用纯木与铁销组合而成。
“这不是简单的发明,是标准化生产,”刘彬的扫描仪对准锯子群,屏幕上立刻跳出参数,“锯齿角度统一为37度,木柄长度适配不同身高工匠,这是建立了早期的生产标准。”青林注意到货架旁的木牌,上面用篆文写着“工具出租:锯日租两钱,斧日租一钱,损坏赔十钱”,旁边还有一本竹简账本,记录着每日出租明细。
这时,两个身着绸缎的使者模样的人走进工坊,手里捧着青铜礼器。“公输先生,”为首的人躬身行礼,“齐国国君听闻您建造的临淄台工期比往年缩短三成,特命我们来请您承接王宫扩建工程,预算黄金百镒,工期半年。”
鲁班接过使者递来的竹简契约,铺开在案几上,拿起一支石墨笔在上面圈画:“王宫扩建需用卯榫结构,我工坊的‘燕尾榫’比普通榫卯承重强一倍,但要额外加收一成‘技术费’。另外,木料需由我指定的山场供应,确保材质达标,否则工期延误概不负责。”
使者面露难色:“技术费从未有过先例,能否通融?”鲁班指着窗外的云梯:“楚国买我云梯时,也付了技术费——这锯子、榫卯都是我耗费三年琢磨出来的法子,用我的技术省你们半年工期,一成费用不算多。”他转身从木盒里取出一块刻着榫卯图案的木牌,“这是我的‘技艺凭证’,拿着它去山场,那边会按最优价供料,这也是我和山场定的合作契书。”
青林三人看得目瞪口呆。刘彬的扫描仪扫过木牌,发现背面刻着细密的纹路:“这是早期的‘专利标识’,纹路是唯一的,能防止别人仿冒他的技术。”吉力大师补充道:“他不仅卖工具、接工程,还整合了原材料供应链,这完全是古代的科技创业模式。”
随后,鲁班带着弟子和使者去查看场地,三人趁机走进内间——这里是他的“研发室”。案几上摊着兽皮图纸,上面画着锯子的改进方案,旁边散落着几块带齿的草叶化石,显然是他受草叶启发发明锯子的物证。墙角的木架上,放着一个青铜制的机械鸟,鸟翼连接着齿轮,按下底部的机关,竟能扑扇着翅膀飞出半丈远。
“这是木鹊的原型,”青林拿起机械鸟,手感轻盈却异常坚固,“史料说它能飞三天三夜,原来内部有三层齿轮传动结构。”刘彬的扫描仪贴近机械鸟,全息屏立刻拆解出内部构造:“青铜齿轮的精度误差只有0.02毫米,在没有车床的年代,全靠手工打磨,这手艺太惊人了。”
突然,研发室的门被推开,鲁班走了进来。三人瞬间屏住呼吸,隐身装置的能量场微微波动。
鲁班却像是没察觉,径直走到案前,拿起一支新做的锯子,在一块硬木上轻轻一拉,木料便应声裂开平整的切口。他自言自语道:“昨天试了铁齿锯,比木齿快十倍,但铁料太贵,得和晋国的铁矿场谈合作,批量打造才能降价。”
他转身从陶罐里倒出一些粉末,撒在锯条上,切割时的阻力明显减小。刘彬的扫描仪立刻分析出粉末成分:“是草木灰和动物油脂的混合物,相当于早期的润滑油,能减少摩擦损耗。”青林注意到案几上的竹简账本,上面不仅有工程款项记录,还有“工具专利费”“技术咨询费”“原材料合作分成”等条目,甚至标注着不同国家的项目利润比例。
“看来他不是被动接单,是主动布局,”青林小声对吉力大师说,“把专利和工程绑定,还整合上下游供应链,这模式和现代科技公司的生态布局一模一样。”吉力大师点头,掌心的锚定仪突然发出微弱的警报——时空能量场出现波动,观测时限只剩四十分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