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4日 下午2:38 南京南站
高铁缓缓停稳,车门开启的瞬间,一股不同于重庆湿热、带着几分江南水汽的温润空气涌入车厢。星儿好奇地趴在窗边,望着站台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哥哥,南京的太阳没有重庆的烫呢!”
万一乐笑了笑,牵着她的小手下车。相较于山城重庆的立体魔幻和空气中那份挥之不去的燥热业力,六月的南京显得更为开阔平和。
但在他的愿力视野中,这座古都上空同样交织着复杂的色彩——历史的厚重沉淀下,现代都市的焦虑、高校圈的竞争压力、以及寻常生活的烟火气息,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业力光谱,虽不如重庆那般暗沉粘稠,却也谈不上轻松。而这波动之下,却在地底沉淀着血液凝固般紫黑的红,让他不敢久视,因果太重!
他们乘坐出租车前往预订的酒店。路上,万一乐用手机再次确认了下午的行程。他通过“仁泽生命科技”的名义(公司改了名字),提前联系了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李卫民教授——该校“细胞培养肉”项目的核心负责人。
邮件和电话沟通都颇为顺畅,对方对投资意向表现出审慎但积极的欢迎态度,约定下午三点在学校的国家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大楼见面。
“星儿,下午哥哥要去一个大学,见几位很厉害的科学家叔叔阿姨。” 万一乐一边帮星儿整理背包,一边说,
“那里有很多瓶瓶罐罐和精密的仪器,可能有点枯燥。我请一位大姐姐带你逛逛校园,看看花花草草和小动物,好不好?”
“好呀!” 星儿对“大姐姐”和“小动物”更感兴趣,欢快地点头。
下午2:57,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国家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大楼。
实验大楼通体银灰色,透着现代科技的冷峻。一楼大厅宽敞明亮,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和培养基混合的独特气味。
李卫民教授已在门口等候,他看起来五十岁上下,身材清瘦,戴着银边眼镜,穿着整洁的白大褂,眼神锐利而专注,身上散发着典型的学者气质——
在万一乐的视野里,李教授周身缠绕的业力是淡青色的,代表着一丝不苟的严谨和长期攻关未果的些微焦虑,但核心是纯净的白色愿力,那是纯粹的科研追求。
他身边还站着一位女生,二十多岁、扎着马尾辫、笑容阳光的年轻女孩。
“万总,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 李卫民热情地迎上来握手,随即看向星儿,“这位就是电话里提到的小朋友吧?真可爱!这是我们课题组的博士生小周,周雨晴。下午就让她带星儿在校园里走走,我们农大风景还是不错的,对面还有个小生态园。”
周雨晴蹲下身,笑容亲切地对星儿伸出手:“你好呀星儿,我叫雨晴姐姐。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大花圃好不好?里面有很多漂亮的蝴蝶哦!” 在万一乐的眼中,这位年轻的女博士身上业力非常干净,只有几缕淡粉色的、属于年轻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偶尔的迷茫,更多的是蓬勃的生气和纯粹的善意。
他放心地点点头。
“谢谢雨晴姐姐!” 星儿开心地牵住了周雨晴的手,很快就被带走了。
李卫民引着万一乐进入大楼内部,穿过需要门禁卡的安全门,进入了核心实验区。走廊两侧是透明的玻璃隔间,里面摆放着各种精密的仪器:高速离心机、PCR仪、超净工作台、流式细胞仪,以及最重要的——几台体积庞大、连接着复杂管线的生物反应器。穿着白大褂的研究人员在里面安静而专注地忙碌着。
“这里就是我们‘细胞农业与未来食品’团队的主战场了。” 李卫民的声音带着一丝自豪,也有一丝沉重。他推开一扇挂着“细胞培养肉项目组”牌子的实验室大门。
实验室内部更加繁忙,中央区域是几个大型的恒温恒湿培养箱和生物安全柜。几名研究人员正在安全柜内进行无菌操作,小心地从培养皿中汲取细胞悬液。
李卫民介绍道:“这位是张明副教授,负责细胞系筛选和优化;这位是王莉博士,我们的培养基专家;这位是陈浩工程师,生物反应器系统的主要搭建者。” 被点到名的人都抬起头,对万一乐点头致意。
万一乐快速扫过,张明身上有深绿色的执着业力,王莉则是淡金色的、对细节极致追求的业力,陈浩则缠绕着灰蓝色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坚韧。核心团队的业力底色都偏向正面,虽有压力,但目标清晰。
李卫民开始详细介绍他们的研究:
1. 起点与核心:“我们的核心思路是从动物(目前主要是猪和鸡,未来目标是牛)身上无害地获取一小块肌肉组织,从中分离出具有强大增殖能力的‘卫星细胞’(肌肉干细胞)。这些细胞就是我们的‘种子’。”
2. 增殖与分化:“种子细胞在富含营养和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中,可以在生物反应器内大规模增殖。当细胞数量达到要求后,我们需要改变培养环境,诱导它们分化、融合,形成真正的肌纤维,也就是‘肉’的组织结构。这一步是最大的挑战之一,关系到肉的纹理和口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