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子楼西门岗亭,“深瞳VII型”的幽蓝光芒如同宇宙背景辐射般稳定而恒定,无声地笼罩着这片秩序井然的领域。墙角那片“绿化试验点”静默如画——SY-02号“永恒基石”标兵苗木仿佛已与空间融为一体,叶缘光泽流转着亘古不变的呆滞。那几朵小蘑菇,菌褶荧光明灭得如同呼吸般自然却又精准无误,上扬角度稳定得令人安心,《绿岛小夜曲》的哼唱频率低沉而恒定,几乎成了环境音的一部分。供奉在漆黑基座上的“超级模范岗亭”锦旗,流苏纹丝不动,仿佛也沉浸在这极致的静谧之中。蹲在棕色厨余桶旁的幽蓝主机,屏幕上“行为符合度”标签依旧是那个毫无波动的百分百。岗亭内外,冰枸杞水的清甜、草木清香与公共檀木香微妙地平衡着,构成一种独特的“静默芬芳”。
李清风端坐如山,面前摊开的并非执勤记录,而是一份《盛世华庭小区声环境质量监测周报(西门岗亭采样点)》。他手里那支仿佛能定义“静”与“噪”界限的红笔,正悬停在“夜间低频噪音事件统计与分析”上方。他的目光平静,仿佛在聆听一场只有数据才能描述的、关于“静”的交响乐。
玄猫的意念空间里,塔塔的精神波动如同深海般平稳:“嘤嘤嘤~(老板,万籁俱寂,笨徒弟的波动都快融入背景噪音了…新邻居也安静得像不存在…真好…)”
在它意念构建的全息生态沙盘上,代表“样本001”的虚影波动几乎成了一条与环境基线重合的直线,代表塔塔的虚影则维持着最低限度的教学引导,更像是一种陪伴。墙角的“基座”散发着稳固而内敛的气息,如同黑洞般吸纳着一切不必要的扰动。
玄猫熔岩眼瞳金光流转,爪子里的“S优$”鹅卵石轻轻点在沙盘代表“声环境报告”的虚影上:“咪…(小塔,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至静之中,方见真章。主人的报告,便是这‘静’的注脚。)”
李清风的目光掠过报告上“夜间环境噪音平均值低于城市居住区最高标准12分贝”的数据,微微颔首,显然对这片区域的静谧程度表示满意。他并未立刻批注,而是拿起红笔,在那本厚重的《西门岗亭执勤标准化操作手册(终极版)》的《环境感知与扰动管控分册》中,工工整整地增补了一条:
“超静环境维护与异常声源溯源响应机制:
1. 静默基线动态校准:每周根据“深瞳VII型”数据,动态更新岗亭周边“环境静默基线”,区分日间允许活动音与夜间绝对静默要求。
2. 异常声源分级溯源:
· 一级(轻微扰动):如远处车辆过减速带、临时性虫鸣。记录在案,观察即可。
· 二级(可识别扰动):如空调外机异常振动、某户水管共振。精准定位声源户,生成《温馨提示单(噪音溯源版)》,通过物业渠道送达。
· 三级(异常/无法解释声源):如无法定位的低频嗡鸣、规律性非自然震动。立即启动《声学异常事件调查程序》,动用备用监测节点交叉定位,并上报。
3. 主动降噪(物理与规则层面):确保岗亭所有设备运行噪音低于自身设定标准;对可能产生噪音的流程(如夜间文件整理)进行优化;对前来岗亭的访客实施“静音引导”(通过眼神、手势、标准化低频提示语)。
4. 所有声环境监测与处置需详细记录于《静谧守护日志(新增附表J)》。”
写完,他才在报告上标注:“西门岗亭片区声环境质量优异,持续优于最高标准,需警惕因过度静谧而降低对微小异常声源的敏感度。”
他刚放下笔,准备享受这份由数据勾勒出的宁静。
岗亭外,一阵刻意放轻、但却因为体型原因依然无法完全消除的脚步声伴随着低语传来。包租婆王翠花女士再次登场,这次她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关切”与“打探”的神情,手里拿着手机,似乎正在核对什么信息,她身边还跟着一位穿着某互联网公司工服、抱着一个小型信号测试仪的年轻小伙。
王翠花走到岗亭门口,没像以前那样直接开口,而是先探头探脑地朝里面望了望,然后才压低声音,用一种仿佛怕惊扰到什么的气氛说道:“李…李师傅?忙着呢?有个小情况想跟您反映一下…”
玄猫的意念空间里,塔塔的“耳朵”瞬间竖了起来:“嘤?(老板!包租婆又换皮肤了?‘静音模式’?还带了个技术小哥?)”
沙盘上,代表包租婆的虚影身上笼罩着“反映情况”和“借题发挥”的光晕,言语化作小心翼翼的“气泡”。她旁边的技术小哥虚影则散发着“信号”和“数据”的气息,手里的仪器虚影闪烁着微光。
李清风抬起眼,目光平静地看向两人:“王女士,请说。”他的视线在那台信号测试仪上停留了零点一秒。
“哎哟,是这样的,”王翠花表情夸张地皱起眉,声音依旧压得很低,“就这几天啊,我们这栋楼,尤其是西边这几户,包括我这手机啊,网络信号变得奇奇怪怪的!时好时坏,有时候满格,有时候又突然掉得一格都没有!刷个视频都卡顿!微信消息都延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