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控火符阵的成功,为姜逸的炼丹实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他不再需要将绝大部分心神耗费在维持火候上,而是可以更专注于观察药材反应、记录数据和分析过程。这使得他的实验效率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姜逸利用这套MK-I型系统,进行了大量重复性和对比性炼丹实验。他系统地测试了不同预处理方法(包括简陋离心提纯、不同研磨粒度、不同浸泡时间等)对成丹品质的影响,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同时,他也开始尝试炼制更复杂的丹药,如需要冰火交替淬炼的“冰心丹”和药性冲突风险较高的“融灵散”。
自动化符阵展现出了强大的稳定性和复现性。只要预设好温度曲线,成丹的品质波动被控制在了极小的范围内。这让他能够更清晰地分辨出,到底是哪个处理环节对最终结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数据化炼丹的优势,愈发凸显。
然而,在分析这些成丹数据时,姜逸注意到了一个被传统丹修或多或少忽略,或者说难以精确衡量的关键指标——丹毒残留。
所谓丹毒,并非指真正的毒素,而是丹药中未能完全炼化、或是在炼制过程中产生的、对修士身体无益甚至有害的杂质成分。是药三分毒,即便是上品丹药,也或多或少含有丹毒。长期服用,丹毒会在体内积累,影响修炼根基,甚至可能引发心魔。
传统上,丹药品级的划分,主要依据药效强度和外观(色泽、圆润度等),对丹毒残留的评估非常模糊,大多依赖高阶修士服用后的主观感受或长期观察。缺乏一种快速、客观、量化的检测手段。
“系统,能否对炼制出的丹药进行成分扫描,量化分析其中已知有害杂质或无效成分的含量?”姜逸在一次服用自己新炼制的融灵散后,感觉到经脉中一丝极其微弱的滞涩感,虽然很快被自身灵力化开,却引起了他的警惕。
【可以尝试。启动高灵敏度灵力质谱分析模拟……】
【扫描目标:上品融灵散。】
【分析中……】
【检测到以下微量成分:未完全转化的地火莲芯碱性残留(约0.3%)、高温下生成的含碳焦化物(约0.15%)、金属矿物微量析出物(约0.08%)……综合评估,丹毒残留总量约0.53%。】
一个量化的数据出现在姜逸眼前!0.53%的残留,听起来不高,但若长期服用同类型丹药,积累起来也不容小觑。而且,不同批次、不同炼制手法的丹药,丹毒残留量肯定有差异。
“如果能有一种仪器,可以快速检测丹药的丹毒残留量,那么不仅能确保自身服用的安全性,更能成为衡量炼丹技术水平的一个极其客观、硬核的指标!”姜逸的科研神经再次被触动。这不仅是提升丹药品质的需求,更是“科学炼丹”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量化、可检测、可控制。
研发“丹毒残留检测仪”的计划,立刻提上日程。
原理并不复杂:利用不同物质(有效成分和丹毒杂质)对特定能量(如特定频率的灵力波)的吸收、反射或散射特性不同,通过分析穿过丹药后的能量信号变化,反推出其中各种成分的含量。这类似于光谱分析或色谱分析。
难点在于实现。他需要:
稳定的灵力波发射源:能产生纯净、单一频率的灵力波。这个世界的“清心铃”、“破障笛”等法器,能发出特定频率的灵力波动,但不够稳定和单一。
高灵敏度的信号接收器:能精确检测灵力波穿过丹药后的微弱变化。他之前制作的波动传感器是个基础,但需要更高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
信号处理与数据分析系统:将接收到的复杂信号,解析成各种成分的浓度数据。这需要复杂的算法和计算能力,他的PID灵算阵盘处理不了这么复杂的问题。
“发射源……或许可以用‘谐振晶石’?通过精确切割和灵力激发,产生特定频率的稳定波动。”姜逸在材料库里搜索,“接收器……需要对特定频率极度敏感的材料,‘感灵玉’的变种‘谛听玉’或许可以,传说它能聆听极细微的灵音。”
“至于信号处理……”姜逸皱起了眉头。这是最大的技术瓶颈。以他目前掌握的符阵水平,要制作一个能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或类似频谱分析的“灵能计算机”,简直是天方夜谭。
他苦思冥想,尝试了多种简化方案,比如用多个不同频率的探测器进行粗略的滤波分析,但精度都太差。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目光无意中扫过丹霞峰赠送的那株“虹光花”。
虹光花的花瓣具有天然的光导纤维结构,能将入射光分解成七彩。姜逸之前的研究重点在其药性上,此刻,一个灵感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
“光……也是波!灵力波……从波动性上看,与光波有相似之处!既然虹光花能分光,那是否存在某种天然材料或结构,能‘分灵’?将混合的灵力波,按照频率分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