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深处的救援行动,在姜逸那台简陋却精准的魔气检测仪指引下,最终有惊无险地完成。丹霞长老凭借强横修为,强行压制了爆发的魔气,救出了被困的玄骨上人及其小队。虽然玄骨上人因魔气侵蚀受了些伤,需要闭关调理,但总算无人陨落。经此一役,姜逸的“科学探测法”在宗门高层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其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
丹霞长老趁热打铁,以“应对魔患、需革新手段”为由,强力推动了“丹道革新司”的正式成立。姜逸被破格提拔为司内“研习主事”,权限和资源调配能力大幅提升。玄骨一系暂时偃旗息鼓,宗门内的舆论风向也为之一变,对“新法”的公开质疑声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好奇、观望,乃至部分年轻弟子的狂热追随。
然而,姜逸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魔气危机只是暂时缓解,源头并未根除,隐患仍在。而玄骨上人一系的敌意,绝不会因此消散,只会更加隐蔽和深沉。他必须利用这难得的和平期,加速发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更坚实的实力和影响力。
回到甲字一号实验室,姜逸首先对魔气检测仪进行了升级和完善,制作了多个改进版,交付给宗门负责警戒的执事堂使用。同时,他应丹霞长老的请求,开始系统整理魔气的探测数据和分析方法,为宗门建立更科学的魔气防控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但姜逸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深远的方向。魔气检测的成功,验证了“科学方法”在解决修仙界疑难问题上的巨大潜力。这让他想到了一个长期困扰炼丹师、甚至影响整个修仙界根基的难题——丹毒。
丹药助人修行,但“是药三分毒”。丹毒残留,随着丹药的长期服用,会在修士体内逐渐积累,侵蚀经脉,污浊灵力,甚至成为心魔诱因,阻碍道途。高阶修士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化解丹毒,而低阶修士更是深受其害。传统的丹毒净化手段,如服用特定的解毒丹、依靠功法缓慢炼化,要么效果有限,要么过程漫长。
“若能研制出一种高效、普适的丹毒净化装置……”一个念头在姜逸脑海中萌生,“不仅能为宗门弟子解决后顾之忧,提升整体实力,更能创造巨大的价值!”这远比单纯炼制某种丹药意义更为重大。
他将这个想法与丹霞长老沟通,得到了后者的大力支持。丹霞长老甚至亲自调拨了一批含有已知丹毒成分的“标准污染丹药”样本,供他研究。
于是,“丹毒净化过滤装置”的研发,被姜逸提上了最高日程。
“系统,全面分析常见丹毒成分(如重金属析出物、药性焦化物、未转化杂质等)的物理化学特性(分子大小、电荷、极性、化学键能等),推演基于差异分离原理的净化技术路径。”
【指令收到。调取丹毒数据库……建立多组分丹毒物理化学特性模型……】
【分析中……主要技术路径推演:】
1. 物理吸附法: 利用具有高比表面积和特定孔径的吸附材料(如活性灵炭、分子筛),通过范德华力吸附小分子丹毒。优点:简单,成本低。缺点:吸附容量有限,选择性差,易饱和,需频繁更换或再生。
2. 化学沉淀法: 加入特定药剂,与丹毒成分发生反应生成不溶性沉淀,再过滤分离。优点:针对性强,效率高。缺点:引入新化学物质,可能产生二次污染或影响药效,反应条件苛刻。
3. 膜分离法: 利用特定孔径和表面性质的半透膜,根据分子大小、电荷进行筛分。优点:纯物理过程,不引入新物质,可连续操作。缺点:膜材料要求高,易堵塞,对大分子丹毒效果好,对小分子离子态丹毒效果有限。
4. 场辅助分离法: 利用电场(电泳)、磁场(磁分离)或离心场,根据丹毒颗粒的电荷、磁性、密度差异进行分离。优点:处理量大,效率高。缺点:设备复杂,对丹毒性质有特定要求。
【推荐复合方案:结合膜分离(去除大部分悬浮颗粒和大分子)与高级氧化/还原法(降解小分子难处理丹毒),辅以精密过滤。】
看到系统推演,姜逸心中有了大致方向。他决定采用一种复合净化思路:先粗滤,再精滤,最后降解残留。
首先,是“粗滤净化模块”。他设计了一个多层过滤结构。第一层采用特制的“百孔灵陶”,孔径较大,用于过滤丹药融化后药液中的不溶性颗粒和纤维杂质。第二层则使用了他精心制备的“活性灵炭”。这种灵炭并非普通木炭,而是他以某种富含微孔的“噬灵木”为原料,在密闭高压反应釜中通入少量水蒸气进行“活化”处理,使其内部形成极其发达的纳米级孔隙结构,比表面积巨大,对有机类丹毒杂质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接着,是核心的“精滤净化模块”。这也是技术难点所在。他需要一种能够精确筛分不同大小分子的“灵能过滤膜”。这个世界没有现代高分子材料,但他有符阵和灵材!他尝试了多种方案:最初想用极薄的“蝉翼灵纱”,但孔径不均且易破;后又试验“玉髓薄膜”,但透性太差。最终,他灵感迸发,想到了一种名为“千结灵蚕”的稀有灵蚕所吐的蚕丝。这种蚕丝极细,且天生带有微弱的灵性,能根据环境微调其丝线间隙!他花费不小代价购得一些,将其编织成致密的滤布,再以特定频率的灵波进行“定形”处理,使其形成稳定且孔径均匀的纳米级通道!这便制成了初代的“灵蚕丝纳米滤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