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凝器: 使高压气态工质散热液化。需高效散热设计,可结合“丹炉余热发电系统”的逆过程(散热)。
? 蒸发器: 使低压液态工质吸热汽化,产生制冷效果。需高导热性灵材(如寒玉)制造,并优化热交换面积。
? 节流装置: 控制工质流量和压力降低。
4. 控制系统: 集成PID温控算法,实时监测库内温度,调节压缩机功率和工质流量。
【结论:理论可行,但技术实现难度极高,尤其灵能压缩机为全新概念装置。】
难度巨大,但前景诱人。姜逸决定双线并进:一方面,立即启动基础原理验证和小型原型机开发;另一方面,寻找临时的、基于现有技术的过渡方案,以解燃眉之急。
对于过渡方案,他想到的是改进版的“相变储冷”技术。他指导科习弟子,利用一种名为“凝冰胶”的常见水凝胶材料,将其浸泡在特制的、冰点较低的灵盐溶液中,制成“储冷盒”。当需要制冷时,先将储冷盒置于简易的寒玉阵(少量冰魄石即可驱动)中预冷,使其内部溶液凝固储存冷量;然后将其与需要保温的丹药一同放入特制的隔热箱(用多层“灵棉”和“真空夹层”技术制作)中,利用凝冰胶融化吸热的原理,维持箱内低温。这种方法虽不能主动制冷,且持续时间有限,但成本低、易制作,足以应对小批量、短途的存储运输需求,暂时打破了李牧的封锁。
与此同时,“寒渊”计划的核心攻关全力展开。最大的拦路虎是“灵能压缩机”。没有现成的技术可借鉴,姜逸只能从零开始设计。他尝试了多种方案:最初想用“旋风符阵”产生高速气流来模拟叶轮压缩,但效率低下,控制困难;后又试验“压力灵纹”直接对工质施加力场,但对符阵精度和工质性质要求极高,屡屡失败。
关键时刻,姜逸想起了之前研究“高压反应釜”时积累的经验,以及“灵石能源转化核心”中能量转换的思路。他决定采用一种更直接的“容积式”压缩方案:设计一个精密的气缸和活塞结构,利用“灵能直线电机”的原理,将灵能直接转化为活塞的往复直线运动,实现对工质的压缩。
“灵能直线电机”又是一个新课题。他借鉴了“灵磁护盾”中振荡灵场的部分控制原理,设计了一组能够产生交替推拉磁场的定子符阵,与一个带有永磁体的活塞联动。通过控制符阵的电流(灵流)相位和频率,来精确控制活塞的运动速度和行程。
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符阵的刻画、磁体的选材与充磁、活塞的密封与润滑、死点问题的解决……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试验和优化。实验室里堆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金属零件和闪烁着符文的玉板,失败的残骸比比皆是。姜逸几乎不眠不休,整个人沉浸在复杂的技术难题中。
经过不知多少次的失败和改进,第一台勉强能运行的“灵能直线压缩机”原型机终于诞生了!虽然噪音巨大、效率感人、且运行不稳定,但它确实成功地将一股“冰魄元气”(经过初步净化的工质)压缩成了高压气体!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紧接着,冷凝器(采用翅片式散热结构,结合微风符阵加速空气对流)、蒸发器(用薄壁寒玉管盘成)、节流阀(精密的小孔阀)也陆续制作出来。姜逸用耐压的“软灵胶管”将它们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制冷循环系统。
首次全系统测试那天,实验室里气氛紧张。姜逸亲自启动灵石供能核心,灵能压缩机发出沉闷的嗡鸣开始工作。高压的冰魄元气进入冷凝器,在风扇的吹拂下缓缓液化……液体制冷剂流经节流阀后压力骤降,进入蒸发器……所有人都屏息盯着蒸发器上连接的温度传感器。
只见传感器的读数开始缓慢而稳定地下降!从室温(约25℃)一路降至10℃、0℃、-10℃……最终,在蒸发器表面甚至结起了一层薄薄的白霜!系统成功实现了制冷!
“成功了!我们造出了‘灵能冰箱’!”一名弟子激动地喊道。
虽然这台原型机体积庞大、能耗高、制冷量有限,且运行噪音堪比小型丹炉爆炸,但它确确实实是基于全新原理工作的、不依赖天然冰魄石的主动制冷装置!
姜逸没有满足于此,他立刻着手优化。改进压缩机结构以减少噪音和振动、寻找更高效的工质(最终选定了一种提纯后的“寒泉精气”)、优化管路设计减少阻力、集成更精准的PID温控系统……
随着一次次迭代,第二代、第三代原型机相继问世,性能不断提升,体积和噪音逐渐减小。最终,一台体积约半人高、运行相对平稳、可将一个小型储物空间维持在零下二十度左右低温的“灵能冷藏柜”诞生了。姜逸将其命名为“初代灵冷链储丹柜”。
与此同时,隔热技术也取得进展。利用“真空灵纹”技术(制造夹层并抽真空,刻印阻热符纹),结合新型隔热材料“云绒棉”,制作出了保温效果极佳的储物箱和运输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