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文华应试展锋芒,暗流汹涌隐杀机**
清远镇,时隔多日再次踏入,气氛已然不同。
街道上明显多了许多身着儒衫、手持书卷的士子,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气息,那是科举考试独有的氛围。酒肆茶楼中,高谈阔论之声不绝于耳,皆是在讨论经义策论,预测今科考题。
陈观三人的回归,并未引起太大波澜。他们刻意低调,选择了一条相对僻静的路径,直奔林天正暂居的宅院。
门房显然是得了吩咐,见到陈观,并未过多盘问,立刻恭敬地引他们入内。穿过几重庭院,在书房中,再次见到了那位致仕帝师。
林天正依旧是一身朴素儒袍,但端坐那里,便自有一股渊渟岳峙的威严。他目光如电,在陈观身上扫过,微微颔首:“看来此番际遇,虽险死还生,于你却也并非全是坏事。气息沉凝了些,眉宇间也多了几分坚毅。只是伤势……似乎未竟全功?”
陈观心中凛然,帝师眼光果然毒辣。他躬身行礼,将早已斟酌好的说辞道出:“回林老,晚辈前番遭奸人伏击,侥幸得遇一山中异人相助,方能脱险并稳住伤势。只是经脉之损,非一日可愈,还需慢慢调养。” 他隐去了洞天与煞老的具体细节,只以“山中异人”概括。
林天正并未深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缘。他捻须道:“能保住性命根基已是万幸。府试在即,你可能参加?”
“晚辈必当尽力!”陈观语气坚定。
“好!”林天正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遇挫不馁,方是男儿本色。你的保结之事,老夫已打过招呼,无人再敢为难。这是你的考引,收好。” 他递过一份盖有官印的文书。
“多谢林老大恩!”陈观郑重接过。有了这份考引,他参加府试的最后障碍也被扫清。
“不必多礼。”林天正摆摆手,神色略显凝重,“近日清远镇不太平,除了你们遇到的‘影阁’,似乎还有几股不明势力潜入。府试期间,龙蛇混杂,你需加倍小心。赵家那边,近日也颇为活跃,恐生事端。”
陈观心中一沉,连林老都说明不太平,看来局势比想象中更复杂。“晚辈明白,定会小心行事。”
离开林府,陈观先安顿好苏瑾儿和林婉儿。苏瑾儿决定暗中联系天机阁在此地的隐秘据点,尝试获取更多关于影阁和当前局势的情报。林婉儿则负责照料起居,并留意市井之间的流言蜚语。
陈观自己,则摒除杂念,将全部心神投入到最后的备考中。他虽拥有前世记忆和系统辅助,但科举之道,尤其是经义部分,根基尤为重要。他取出苏瑾儿之前所赠的策论精选,结合地师传承中对山川地势、人文兴衰的独特理解,以及诸葛亮同步率提升后带来的更清晰的分析能力,开始构思属于自己的策论观点。
* * *
两日后,大周朝江宁府府试,正式开场!
考场设在府学宫,气氛庄严肃穆。无数士子提着考篮,经过严格搜检,怀着憧憬与忐忑,步入那决定命运的一个个号舍。
陈观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一间略显狭小但还算干净的号舍。他深吸一口气,平复心绪,将笔墨纸砚一一摆放整齐。
“铛——!”
钟声长鸣,试卷下发。
府试分两场,首场考经义帖经,次场考策论。
经义试卷发下,陈观凝神阅题。题目大多在他预料之中,得益于原身扎实的根基和他自己的刻苦钻研,答题过程颇为顺畅。笔走龙蛇,文思泉涌,一篇篇经义阐释、帖经默写,皆中规中矩,却又在细微处透着不同于寻常书生的深刻理解。他甚至能感觉到,识海中的地师印微微散发清凉之意,让他心神始终保持清明,记忆格外清晰。
首场考试,波澜不惊,顺利度过。
间隔一日,便是更为重要的策论场。
策论题目发下,只有一行字:
**【问:江河泛滥,民生多艰,根治之策何在?】**
此题关乎国计民生,是历朝历代都面临的难题,极为考验士子的见识、格局与实干之策。
号舍之内,众多士子或蹙眉苦思,或奋笔疾书,或摇头叹息。
陈观看着考题,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信息。前世关于水利工程的知识碎片,地师传承中关于水脉梳理、地势利用的法门,诸葛亮同步率带来的关于政策推行、民力调配的推演,以及这一路行来所见所闻的民生多艰……
他没有急于动笔,而是闭上双眼,心神沉入地师传承与谋士空间。
在他的“视野”中,仿佛浮现出大周朝的疆域图,一条条江河如同血脉奔腾,其间淤塞之处、险要之地,历历在目。同时,诸葛亮的虚影在一旁快速推演着各种治水方略的利弊与可行性。
良久,陈观睁开双眼,眸中精光一闪。他已然成竹在胸!
提笔,蘸墨,落笔。
根治江河策**
(破题)
盖江河之患,亘古有之。其泛滥非独天时之咎,实乃人事未修之故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