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有句话不知当不当讲。”
“别用书生那一套,有话就直说。”
“是!他们多是佃农,就凤栖乡一地,郑家良田一万八千亩,沈家八千多亩,还有几个地主老爷,估计也有几千亩,整个凤栖乡又有多少田地。”
“接着说。”
“西乡田地多在山沟沟里,相距又远,地主士绅吞并田地困难,但凤栖、东阳不一样,职下建议立刻在凤栖乡、东阳乡均田地,拯救我汉家人民。”
汉家人民。
这是晏羽新取的词。
也是今后思想建设中心,今后的发展基础盘。
“如果咱们现在推广均田地,那天下的士绅官僚,都会盯着我西乡护卫队,哪怕你只是在凤栖东阳两乡推行。”
晏羽没有正面回答。
而是直接说了后果。
毕竟!
田地不但是底层人民活下去的保障,更是天下地主士绅的命根。
地主士绅一旦发现苗头不对。
就会无比团结,会动用一切力量。
“可现在不推行均田地,凤栖、东阳的百姓怎么活?”
“人摞死,树摞活。”
“请校长明示!”
“如果!凤栖、东阳二乡的田地,都是石牛寨山匪的田地了?再以田地距离,就近租佃给各村乡民耕种。”
“职下明白了,将所有田地划归到我护卫队名下,咱们也来个三十税一。”
去你妹的三十税一。
农耕社会三十税一本就不合理。
洪武大帝是贫农出身。
一心想着为农民减轻负担,却不考虑各种可行性。
最后不还是从朝廷到地方,各种苛捐杂税。
“先别用税收这一词,就是要他们交两成租子。”
“两成,会不会太多了?”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咱们修水利,修路,还要修学堂,可都得从这两成租子里面来。”
“职下明白了,职下愿意留在平江县,为我护卫队守好这些田产。”
“守住这些田产,你要多少人?”
“这…就凤栖乡就有4都38村,我…”
“这里不全是人吗?不一定非要有战斗力的护卫队。”
“一个班,只要一个班。”
“一个班?凤栖、东阳二乡这么大,你如何管理?”
“在各都建立都所,由都所协助管理,我这一个班就用来震慑宵小。”
“要是江县大军杀来,你如何应对?”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好!我再送你一份大礼。”
“大礼?”
“平江县巡检营、差役地痞,共200余人,昨日出了平江,估计明天上午就能抵达东阳乡。”
“校长的意思是?”
“吃下这二百人,至少年内不用担心平江县县衙了。”
“校长!咱们就一个排,再加一个亲卫班,咱们还要分兵看守财货,这仗…”
“你担心打不过?”
“职下没有上过战场,只是这人数差距。”
“五十对二百,优势在我,正好用平江县的官兵差役,实战练兵。”
秋收还有半个月。
这么多人来参加“送葬队”。
其实就是家里断粮,管他山匪不山匪。
眼下对于这群“青壮”而言,没什么比自己、比家人活下去更重要。
哪怕护卫队给不出十两银子,给不出五担粮食。
只要随便给个两三斗粮食,熬到秋收后再说。
可是!
十两银子,晏羽给得出。
毕竟光郑家就搜刮出来银子十三万余两,黄金万余两。
只是!
一个新兵五担稻米,晏羽这一会还真给不出了。
这次招兵346人,就是1730担稻米。
1730担稻米。
在秋收前夕,就是把凤栖东阳两乡,所有地主士绅都给抄了,也凑不出来。
其他没入选上的“青壮”,晏羽也不能看着他们家人饿死。
无奈!
不管是否应招上,先发个三四斗米应应急。
同时!
从陈氏商行购买一千担稻米,紧急运往凤栖乡来。
为即将开启的“均田地”工作,做好粮食储备。
东阳乡义口。
最前排是大门所率亲卫班,举着火绳枪,目视前面。
身后。
二十二名北方籍护卫队。
手持长枪,站立成两排。
十几步之后。
346名新护卫队,挤在一坨,手脚已开始颤抖。
这群新护卫队,还时不时回头瞄两眼。
在心里规划逃跑路线。
喜欢明末!苟在幕阜山脉造反请大家收藏:(m.38xs.com)明末!苟在幕阜山脉造反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