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王命难违,加之身后是国仇家恨和年轻气盛的新王,他没有退路。
惨烈的攻城战,就此爆发。
扶余军队发起了潮水般的攻势。然而,他们很快就体会到了什么叫绝望。
守城的玄唐军队(包含原边军、降兵、以及王强带来的精锐),装备精良,粮草充足,更有李之源不计成本提供的各种“守城利器”——改良后的猛火油柜、射程更远的床弩、以及……少量由明月指导、工匠们紧急赶制出来的“寒冰符”(简易版,能瞬间释放寒气,冻结云梯和城墙),都给扶余军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更重要的是,守军士气高昂!李之源下了血本,守城赏格高得吓人:击退一次进攻,全员赏钱!斩杀一名敌酋,重赏!若有死伤,抚恤翻倍!风行商行直接在现场支起了大锅,顿顿有肉,白面馒头管饱!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更何况,守城方本就占据地利。
反观扶余军队,长途跋涉,粮草不济(国内筹集本就艰难),士兵多是新兵,士气低落。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短短一个月,这些原本属于自己国家的城池,就变得如此陌生而坚固?为什么城里的同胞,似乎并没有期盼他们这些“王师”的到来?
攻城战持续了十余天,扶余军队在城墙下丢下了数万具尸体,却连一座像样的城池都没能啃下来。士气低落到了极点,逃兵开始出现。
金庾信心力交瘁,他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国内的情况他清楚,这场战争已经耗尽了扶余最后一点元气。他连续上书新王,请求撤军,从长计议。
然而,年轻气盛的李敏哲,如何能接受这样的惨败?他不但不准,反而下旨严斥金庾信作战不力,催促其继续强攻。
就在扶余大军进退维谷、士气崩溃边缘之际,李之源等待的机会来了。
“差不多了。”李之源看着最新的战报和情报,对身边的秦玉龙和王强道,“扶余人锐气已尽,后勤濒临断绝,军心涣散。该我们出击了。”
他并非只想守住十三城。打蛇不死,反受其害。既然扶余敢再次来犯,就要趁机打断它的脊梁!
玄唐边境囤积的十五万精锐(其中五万是中央调来的援军,十万是边军和整训后的部队),早已养精蓄锐多时。在王强的统领下,如同出闸猛虎,突然打开城门,向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的扶余大军发起了全面反攻!
此时的扶余军队,早已是强弩之末。面对养精蓄锐、装备精良、士气如虹的玄唐生力军,几乎一触即溃!
金庾信老将军试图组织抵抗,但败局已定,回天乏术。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士兵们丢盔弃甲,四散奔逃。
王强一马当先,率领玄唐铁骑,一路追杀,势如破竹!
兵败如山倒!玄唐军队不仅击溃了围城的扶余主力,更是乘胜追击,一路向东,如同滚汤泼雪般,连续攻克扶余东北方向另外十座兵力空虚、守备薄弱的城池!
兵锋所向,几乎未遇抵抗。许多城池的守将听闻主力大军惨败,早已胆寒,纷纷开城投降。
短短半个月时间,玄唐的版图向东再次大幅推进!连同之前“赢”来的十三城,共计二十三座扶余重镇,尽数落入玄唐之手!这几乎彻底占据了扶余国近七成的领土和人口,将其压缩到了东南一隅的贫瘠之地!
经此一战,扶余国力彻底崩溃,再无任何反抗之力。少年国王李敏哲面对如此惨烈的结局,吓得魂飞魄散,连夜派出使者,携带降书和称臣的国书,赶往玄唐军营和长安,乞求罢兵议和,愿意世代称臣纳贡。
李之源见好就收,毕竟彻底灭国牵扯太大,容易引起周边其他势力的过度反应和干预。他下令停止进军,接受扶余的求和,但条件极为苛刻:割让已占领的所有城池,赔偿军费白银五百万两(分期付款,以矿产、森林等资源抵押),扶余国王去帝号,称藩王,年年进贡,岁岁来朝。
扶余,这个曾经屡屡挑衅玄唐东北边境的强国,自此一蹶不振,彻底沦为玄唐的附庸藩属,再无翻身之日。
消息传回长安,举国欢腾!皇帝李琰在狂喜之余,看着战报上李之源那“略显夸张”的战果和后续处理,心情复杂无比。功高震主?不,这已经不是功高震主能形容了,这简直是以一己之力,开疆拓土,奠定了玄唐东北百年格局!
赏赐如流水般送往北境和唐王府,李之源的爵位已经无可再封,实封食邑又加无数,金银财宝更是堆积如山。但李琰知道,这些赏赐,对那个富可敌国的侄儿来说,恐怕还不如他商行一天的收入。
而李之源,此刻的心思早已不在虚名和赏赐上。他站在新划定的辽阔边境线上,眺望着远方广袤的森林、肥沃的黑土地、以及更北方那望无际的草原,眼中闪烁着的是比黄金更璀璨的光芒——那是开拓与经营的目光。
东北之地,物产丰饶,矿产、木材、皮毛、药材…以及那通往更北方草原和极东海域的战略位置,其价值无可估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