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旋文明的工匠立刻展开行动,他们在转换中心周围搭建“星际风能量引导阵”,将狂暴的星际风能量转化为温和的能量流,引入转换矩阵:“星际风能量能作为补充能源,提升转换中心的输出功率。我们已调整引导阵的参数,确保能量干扰完全消除。”
三个月后,寰宇能量转换中心全面竣工。这座矗立在星海枢纽的能源核心,如同一颗跳动的心脏,将星核晶脉、蓝晶矿脉、冰晶能量场与星际风带的能量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共生能量,通过寰宇共生网的能量通道,输送到联盟的每一个角落。星海枢纽的能量储备舱被填满,各文明的星舰、殖民地与服务站都能获得充足的能源供应,联盟的运转效率大幅提升。
第二幕:跨文明殖民计划——宜居星球焕生机
首批跨文明殖民队由地球、蓝晶族、冰晶族、晶核族的居民组成,共计5000人,乘坐10艘殖民舰前往星核晶星的“晶源殖民地”。殖民舰抵达时,星核晶星的地表已搭建起临时的居住舱、农耕区与能源站,星核晶族的晶岩带领族人在 landing 场等候:“我们已按联盟的规划,清理出30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域,星核晶脉的能量已接入临时能源站,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地球的农耕团队率先行动,陈老将龙穗稻种播种在经过云能滋养剂改良的土壤中:“龙穗稻种能适应星核晶星的土壤环境,配合星核能量的滋养,成熟期可缩短至3个月。未来,这里将成为联盟的粮食供应基地之一。”
蓝晶族的工匠则开始建造永久性居住建筑,他们用蓝晶模块搭建的房屋既坚固又美观,还能吸收星核晶脉的能量,实现自动温控与照明:“蓝晶房屋能抵御地震、风暴等自然灾害,内部的能量循环系统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能源,让定居者的生活更加便捷。”
冰晶族的冰凝带领团队在殖民地周围搭建“冰晶防护盾”:“星核晶星的昼夜温差较大,冰晶防护盾能调节温度,防止极端气候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居民生活。同时,防护盾还能抵御外来陨石的撞击,保障殖民地的安全。”
殖民队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晶源殖民地的人口不断增加,第二批、第三批殖民队陆续抵达,带来了更多的技术与劳动力。半年后,晶源殖民地的龙穗稻迎来丰收,金色的稻田一望无际;蓝晶房屋鳞次栉比,形成了繁华的城镇;能源站、医疗站、学校、商店等设施一应俱全,不同文明的居民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新的家园。
与此同时,其他4颗宜居星球的殖民计划也在顺利推进:“冰蓝殖民地”以冰晶族与地球居民为主,发展冰雪生态旅游与冰晶能量产业;“风源殖民地”由风旋文明与桃源族居民共建,专注于星际风能量的采集与应用;“深海殖民地”吸引了深海文明与蓝星族居民,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与生物能源技术;“星涡殖民地”则成为联盟的科研中心,星涡文明与深空族的科学家们在此研究星海的未知能量与时空技术。
各殖民地之间通过寰宇共生网的时空通道相互连接,人员、物资、技术的交流日益频繁。地球的农耕技术、蓝晶族的晶体技术、冰晶族的低温技术、风旋文明的风能技术在殖民地相互融合,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发明创造——能在极端环境中生长的“共生作物”、高效节能的“多能共生设备”、安全便捷的“跨域交通系统”,让殖民地的发展日新月异。
第三幕:新文明融入——共生理念传寰宇
寰宇共生网的扩容与跨文明殖民计划的推进,吸引了更多星海文明的关注。半年内,又有10个新文明申请加入联盟,其中“光脉文明”“暗影猎手文明”“植物共生文明”带来了独特的技术与资源,为联盟注入了新的活力。
光脉文明擅长利用恒星的光脉能量,他们的“光脉传输技术”能实现能源的无线远距离传输,效率比现有技术提升50%。光脉文明的首领光曦在入盟仪式上表示:“光脉能量是宇宙中最纯净的能源之一,我们愿意将光脉传输技术共享给联盟,帮助各殖民地与服务站实现能源无线供应。同时,我们也希望学习联盟的生态修复技术,改善母星的生态环境。”
暗影猎手文明则是星海深处的“守护者”,他们擅长探测与清除暗物质残留、星云乱流等宇宙威胁,拥有先进的探测技术与战斗装备。暗影猎手文明的首领影刃说道:“我们曾独自在星海深处抵御暗物质威胁,深知孤独战斗的艰难。联盟的共生理念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愿意加入联盟的防御体系,为寰宇共生网的安全保驾护航。”
植物共生文明能与宇宙中的植物建立深度共生关系,他们的“植物能源转化技术”能将植物的生命力转化为可用能源,还能培育出适应各种极端环境的“共生植物”。植物共生文明的首领植语带来了一批“星藤种子”:“这种星藤能在星舰外壳生长,吸收宇宙辐射转化为能量,为星舰提供额外动力;还能在殖民地的土壤中扎根,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农作物生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