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的南海,风浪裹挟着咸腥的气息拍打着战舰的甲板。海军某新型驱逐舰的雷达舱内,工程师们正屏气凝神地盯着屏幕——建军科技研发的舰载相控阵雷达刚完成调试,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绿色回波,正实时锁定着百公里外的多个目标,哪怕是低空突防的无人机,也无所遁形。
“稳定跟踪!抗干扰能力100%!”操作手兴奋地报告,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就在三天前,这台雷达的核心部件还在千里之外的北京车间里,由林卫国带着团队连夜组装测试,如今已成为守护海疆的“千里眼”。
同一时间,建军科技的军工车间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焊锡和冷却剂的味道。林卫国摘下沾满油污的手套,看着生产线最后一台T/R组件下线,指尖因长时间握持螺丝刀而泛白。“包装!立刻送机场,海军的运输机在等着。”他对着对讲机喊道,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
这是他们接到紧急任务的第48小时。7月12日,所谓的“南海仲裁案”结果公布,局势骤然紧张。海军急需一批舰载相控阵雷达的核心组件,要求48小时内交付,而这种组件的生产精度要求达到0.001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60,连国外厂商都需要至少一周时间。
“林总,最后一组抗干扰模块的测试数据出来了。”研发部的老陈举着平板跑过来,屏幕上的波形图稳定得像一条直线,“干扰抑制比达到70分贝,比海军要求的还高10个分贝!”
林卫国接过平板,指腹划过冰冷的屏幕。这组模块采用了系统奖励的“舰载雷达抗干扰算法”,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中自动识别并过滤干扰信号,哪怕对方释放再多电子诱饵,也休想蒙蔽雷达的“眼睛”。“告诉海军,放心用。”他的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任务启动时就已响起,带着国防科技特有的厚重:【检测到“国家主权维护”紧急需求,符合“科技护国”核心使命。】
【奖励“舰载相控阵雷达优化方案”:包含T/R组件集成工艺、自适应抗干扰算法、高温稳定性增强技术,可将雷达反应速度提升30%,连续工作时间延长至720小时。】
林建军把方案里的关键参数标红时,特意注明:“这不是普通的商业订单,是保家卫国的责任。”他坐镇车间指挥,看着郑师傅的儿子小王带领焊工组,在显微镜下完成模块间的金丝键合——每根金丝直径仅25微米,焊接误差不能超过5微米,小王和工友们屏息凝神,连续工作18小时,合格率达到100%。
“林叔,您当年在轧钢厂焊量具,是不是也这么费劲?”小王擦着汗问,护目镜后的眼睛布满血丝。
“比这还费劲。”林建军笑着递过一瓶功能饮料,“那时候没有显微镜,全靠手感。但现在想想,道理都一样——手上的活细一分,国家的底气就足一分。”他想起1962年边境冲突时,厂里赶制军用望远镜的镜头,老工人们用红绸蘸着酒精,一遍遍抛光,直到能清晰看到千米外的靶心。
车间的广播里,正播放着国防部的声明:“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林卫国站在生产线尽头,望着墙上“科技报国”的标语,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话:“企业办得再大,要是国家不强,终究是别人的盘中餐。”
这次紧急任务,让这句话有了更沉重的分量。接到订单时,林卫国第一时间召开动员大会,没有讲太多大道理,只说了句:“咱们造的不是零件,是军舰的‘眼睛’。眼睛亮了,咱们的军舰才能看得远、打得准,才能护着咱们的渔民、咱们的岛礁。”
动员结束后,没有一个人请假。研发团队的年轻人把行军床搬到实验室,饿了就啃面包,困了就裹着军大衣眯一会儿;生产线上的老师傅们主动带班,说“年轻人熬不住,我们多盯会儿”;连食堂的师傅都送来夜宵,说“给小伙子们加个蛋,好有力气保家卫国”。
最让人动容的是质检组的张大姐,她的丈夫是南海舰队的军官,此刻正在巡逻舰上执行任务。张大姐捧着组件,用放大镜检查了三遍,眼泪掉在组件上,又赶紧用无尘布擦干净:“我得把好这关,不能让他在前面担心家里,更不能让战士们用着不放心的装备。”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首批组件交付时响起,带着使命达成的庄严:【“国防科技支援”任务完成,技术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主权维护,符合“科技护国”最高优先级。】
【奖励“军民融合技术转化指南”: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延伸,如雷达技术转民用航空管制、抗干扰算法用于通信基站。】
林建军看着指南里的“技术双向流动”理念,突然对林卫国说:“这次的抗干扰技术,能不能用到咱们的5G基站上?南海的渔民说,有时候在远海收不到信号,用这个技术或许能解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