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莫斯科天更亮了一些,雪停在屋檐,风把昨夜的痕迹吹模糊。
九点整,第二场会谈开始。与昨夜不同,桌上多了几摞厚文件——都是关于深空探索的材料,封面上印着两边的徽记,纸张边缘还带着寒气。
谢尔盖一进门就摘了手套,顺手把它们压在文件夹上,像给昨天的结论上了一个稳妥的镇纸。他看见韩韬,先点了点头:“今天谈远一点的事。”
韩韬笑说:“谈得越远,地上的事就越好办。”
记录官调好录音,翻译员坐在一旁。窗外的光被厚厚的窗棂分成几块,照在桌面,把两国的徽记映得分外清楚。
开场不长,双方先确认昨晚的共识:维持通信热线,避免误判,合作护航地中海—红海—印度洋航线。话锋随即一转,落到“更远的地方”。
“我们先说轨道。”谢尔盖把一张轨道示意图推过去,指尖在几条轨迹上停了停,“我们计划把老旧的军用卫星退役,改作科学与气象用途。问题是频段、链路、以及避让。”
韩韬点头:“我们愿意开放部分中继频段,换取你们在极地轨道上的数据共享。尤其是太阳活动监测。”
这不是客气。
太阳风暴每一次发作,对于东协的太空电梯和轨道工厂都是一次考验,苏联的极地监测站稳、密、久,数据对东协极有价值。
谢尔盖也明白,爽快道:“可以,先从三个月试运行做起。”
接下来谈到“对接标准”。这本来是技术官员热衷的话题,枯燥、复杂,但今天的桌面上,双方都放低姿态。
韩韬表示,东协愿意在新一代货运飞船上预留兼容接口,允许苏联的航天器在紧急情况下对接补给;谢尔盖则回以“救援互助”的承诺:凡是在轨发生失压、失电、失控,只要在可达窗口内,双方船只都会前去拖带或转送,费用另计,责任按事故方承担。
“救命钱总得算,毕竟人命还是很值钱的。”
他还笑了一下。
气氛因此放松。
谢尔盖让人把热水壶端上来,是旧式的茶炊,银亮的壶身反着窗外亮光。
宇航员互训是下一个主题。以往这类合作要谈很多政治前提,今天却出奇顺利。双方决定在半年内互派小组进驻对方的训练中心,先以舱外活动、失重作业、长时心理课为主,暂不涉及军用载荷。
具体到细节,连饮食都商量了——苏方同意在餐单里增加米饭与蔬菜汤,东协承诺提供适合长航期的包装食品;沟通语言以俄语、汉语和英语三套并行,必要时使用图标和标准手势。
文件越谈越厚,话题也一步步离开地球。
月球之后,是小行星带。
矿物与水是深空经济的根基。
韩韬先开口:“我们的原则是‘发现不等于占有’,谁先登陆、谁先开采,就对当地安全负责;但不得封锁他方靠近权,除非存在明显危险。争端先通报,后仲裁。”
“避免海盗式的强取豪夺,我们是文明人。”
谢尔盖沉吟片刻:“我们接受。再加一条——任何军事载荷不得伪装为民用设备,不得在他方航道部署拦截器。”
韩韬点头:“写进附录,任何一方发现对方有军事伪装,应在二十四小时内发出技术质询,三十六小时内提供说明;若查实违规,违规方在下一轮窗口期让出轨道,公开致歉。”
午前短暂休息。
窗外的雪终于化成细水,滴在窗台上,发出轻小的声响。
餐盘里摆着黑面包、腌黄瓜、熏鱼片,也有东协代表团带来的茶点,杏仁酥和山楂糕被摆到一侧。
苏方代表团的年轻人尝了尝山楂糕,皱了一下眉,却又伸手拿了第二块;东协这边的工程师用刀切开熏鱼,点点头说“比想的要淡”。
一来一回,倒像在交换某种更快的信任。
餐后续谈的重点是“轨道电梯使用协定”。
韩韬没有立刻递过去,而是轻轻压在手下。
谢尔盖注意到了,抬眼看他:“这部分,是不是还没谈完?”
韩韬笑了笑,没有否认:“轨道电梯是我们最敏感的项目,也是最危险的项目。你知道它的好处,也知道它的风险。它能把货物送到三万六千公里高空——包括一整箱的核弹头。”
房间安静下来,连暖气声都显得更清晰。
韩韬继续道:“我们同意向苏联开放‘天梯’轨道电梯的使用权,但前提是,你们必须加入东协建立的轨道电梯共用框架。无论是发射货物、轨道补给,还是月面返程,都要依照同一套调度系统——不能私自插队,也不能发射任何未登记物品。”
他没有提高声音,但每个字都说得很清楚:“换句话说,从此以后,你们的太空物流,将会在我们的框架下进行。”
谢尔盖沉默了将近半分钟。
他没有翻文件,只是把手里的茶杯轻轻转了一圈,才缓缓开口:“也就是说,从地面到轨道,我们两国的呼吸,会被绑在同一根缆索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