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基记得这个名字,似乎历史上任过广陵太守。
其兄张邈,任陈留太守,与袁绍、曹操等人关系密切。同时,张邈也是反董时期,酸枣会盟的十八路诸侯之一。
袁基顿时来了兴趣。
有意思,这可太有意思了……
张邈此人因侠义、助人为乐、甚至不惜“倾家荡产”救济贫困而出名。
从此名望大涨,得“八厨”之名,意为“能仗义疏财”之人。
若袁基没记错,就是这个时候,袁绍与曹操因为听闻“侠义之士”张邈身在洛阳,遂主动前往,与之结交。
从此三人保持友好关系。
后来,袁绍在洛阳成立“奔走之友”,用以接济党人,张邈也是此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和投资人之一。
如今,袁绍与张邈虽说才刚认识不久,还没有建立一定的感情基础,可互相之间的关系肯定不会如同陌生人一般。
或者应该说,此时正是袁绍拉拢张邈的关键时期才对。
既如此,张邈之弟张超何至于此,竟被袁绍家仆拦于大门之外?
若是有要事相商时,就算没能提前准备名刺,也可通知门房通融通融,这不打紧。门房再问过主人后,若是两人相识,也就无需名刺了。
只因名刺这个东西,是个因人而异的礼节,若是名士大儒来你家拜访,别说名刺了,得知这个消息,主人家都得出二里地前去迎接。
当然,由于递交名刺拜帖是士人间普遍遵守的礼节,所以名士大儒一般不会给人留下话柄。
张超虽然及不上大儒的名声,但怎么说也算有些名气的士人。
一个有些名气的士人,不顾名声地在府门口徘徊,神色焦急。
虽说这名气是源自他兄长的。
可正因为他是张邈之弟,尊重张邈的同时,袁绍怎么说也得给他的弟弟三分薄面吧。
不解,袁基实在是不解。
他现在十分想知道这里面的故事。
于是他瞪大了好奇的双眼,体现在外,就是他的眼神更加真诚真挚了。
张超感受着袁基的目光,心里直呼:这下稳了!
其实袁基算是赶上好时候了,他这无意间闯入的一笔,正巧把袁绍给截胡了。
月前,袁绍、曹操与张邈三人开始相互接触。
三人刚刚相识,且都是身处洛阳的青年才俊,彼此间谈天说地,互相吹捧吹捧,也算很聊得来。
紧接着,再组织几场宴会,组织几次郊游,这感情也算处出来了。
于是三人快速地进入了友情的“蜜月期”。
不久后,袁绍觉得时机成熟了,遂向张邈递出橄榄枝。
接收到信号的张邈回家思考了几天,最终决定成为袁绍的同盟。
他需要先递交投名状。
于是,他派遣了他的弟弟,张超,作为开场好戏的先头兵。
他对外声称他急于救助一个寒门学子,此学子老母去世却无钱财为母送葬,他闻听此事,于心不忍。
可由于他之前的仗义疏财,导致他目前算是粮仓里能走老鼠的状态。
于是他想到了另一个“大好人”——袁绍。
袁绍是个厚道人,是青年才俊里品德优秀的人。
从袁绍那里借些钱,以袁绍那优良的品德,必定会慷慨解囊。
为了达到事出突然的效果,张邈没有给张超准备拜帖。
于是张超一个人状若莽莽撞撞,就要直直地往袁绍府里冲。
此时,需要经过一番漫长的拉扯,在确保吸引了一部分人围观后,这场戏才能继续往下演。
观众就位后,袁绍就可以出场了。
他需要表现出一副“歉疚万分”的样子,闻听事情始末后,再迫切地“仗义疏财”,护送张超一同去往张邈府邸,最后亲自关切那名寒门士子与其已经去世的母亲。
这场戏就算杀青。
至于后续的宣传工作,这就简单了。
没有什么事情是家财万贯兼具超广人脉的张孟卓做不到的。
若是剧情按照原计划发展下去,后续便可为袁绍增加名望,并借着此由头,对外宣示寿张张氏与袁绍的友好关系。
可惜的是,现在不可能了。
袁基就这么水灵灵地出现了。
其实这也不能怪袁基,他也没料到他能误入隔壁的演戏片场啊。
张超站在袁绍的府门外,在门房匪夷所思的目光下,对着袁基讲述着这件事情的起因和经过。
他倒是不可能说出这是戏里的一环,但袁基前后一品,倒是轻松得出了正确答案。
袁绍,你说你,要是早知道你们今天要演这场戏,兄长我就不来了,何至于抢了弟弟的风头?
嘻嘻。
喜欢魅力太高也是错?曹操都成迷弟了请大家收藏:(m.38xs.com)魅力太高也是错?曹操都成迷弟了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